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X、Y、Z、Q、M为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有关信息如表:
X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Y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位
Z短周期中其原子半径最大
Q生活中大量使用其合金制品,工业上可用电解其氧化物的方法制备其单质
M海水中大量富集的元素之一,其最高正化合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6
(1)(1)X的气态氢化物的大量生产曾经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请写出该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
(2)已知37Rb和53I都位于第五周期,分别与Z和M同一主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D(填序号).
A.原子半径:Rb>I
B.RbM中含有共价键
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M>I
D.Rb、Q、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两两发生反应
(3)化合物QX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小,是良好的耐热冲击材料.有关化合物QX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如下(所有热量数据均已折合为25℃、101.3 kPa条件下的数值).
①可用Q和X的单质在800~1 000℃制得,每生成1 mol QX,吸收a kJ的热量.
②可用Q的氧化物、焦炭和X的单质在1 600~1 750℃生成QX,每消耗18 g碳生成1 mol QX,吸收b kJ的热量.
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在理论上Q的氧化物跟焦炭反应生成Q单质和CO的热化学方程式Al2O3(s)+3C(s)=2Al(s)+3CO(g)△H=(2b-2a) kJ/mol.
(4)X、Y组成的一种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标准状况下将40 L该无色气体与15 L氧气通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恰好被完全吸收,同时生成两种盐.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8NO+3O2+8OH-=2NO2-+6NO3-+4H2O.

分析 X、Y、Z、Q、M为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则X为N元素;Y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位,则Y为O元素;Z是短周期中其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则Z为Na;Q是生活中大量使用其合金制品,工业上可用电解其氧化物的方法制备其单质,则Q为Al;M是海水中大量富集的元素之一,其最高正化合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6,则M为Cl.

解答 解:X、Y、Z、Q、M为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则X为N元素;Y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一位,则Y为O元素;Z是短周期中其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则Z为Na;Q是生活中大量使用其合金制品,工业上可用电解其氧化物的方法制备其单质,则Q为Al;M是海水中大量富集的元素之一,其最高正化合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6,则M为Cl.
(1)X的气态氢化物的大量生产曾经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该气态氢化物为NH3,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2)A.Rb、I同周期,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Rb>I,故A正确;
B.RbI中含有离子键,故B错误;
C.非金属性Cl>I,则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HCl>HI,故C正确;
D.Rb、Q、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RbOH、高氯酸、氢氧化铝,RbOH碱性比NaOH的强,氢氧化铝能与RbOH、高氯酸反应,RbOH与高氯酸发生中和反应,故D正确,
故选:ACD;
(3)用Al和氮气的单质在800~1 000℃制得AlN,每生成1 mol AlN,吸收a kJ的热量,可得热化学方程式①:Al(s)+$\frac{1}{2}$N2(g)=AlN(s)△H=+a kJ/mol,
用氧化铝、焦炭和但在1 600~1 750℃生成Al,每消耗18 g碳生成1 mol AlN,吸收b kJ的热量,可得热化学方程式②:$\frac{1}{2}$Al2O3(s)+$\frac{1}{2}$N2(g)+$\frac{3}{2}$C(s)=AlN(s)+$\frac{3}{2}$CO(g)△H=+b 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②×2-①×2可得:Al2O3(s)+3C(s)=2Al(s)+3CO(g)△H=(2b-2a) kJ/mol,
故答案为:Al2O3(s)+3C(s)=2Al(s)+3CO(g)△H=(2b-2a) kJ/mol;
(4)X、Y组成的一种无色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该气体为NO,标准状况下将40 LNO与15 L氧气通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恰好被完全吸收,同时生成两种盐,即生成NaNO2、NaN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NO+3O2+8OH-=2NO2-+6NO3-+4H2O,
故答案为:8NO+3O2+8OH-=2NO2-+6NO3-+4H2O.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涉及元素周期律、热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等,推断元素是题关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人造金刚石酸洗废液中含有大量的Ni2+、Mn2+、Co2+等离子.某厂技术人员设计了如下方案,使上述离子的浓度降低到排放标准,且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镍粉.
Ⅰ.废液组成:
金属元素NiMnCoFeCuZn
浓度(g•L-145157.5≤0.1≤0.05≤0.05
Ⅱ.处理方案:
步骤1:调节pH:向强酸性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pH到2.
此步骤中工业上不直接使用饱和Na2CO3溶液来调节溶液的pH的原因可能是产生大量的CO2不利于工业生产.
步骤2:除去Mn2+、Co2+离子:在搅拌下加入适量饱和Na2CO3溶液和NaClO溶液并控制pH≤3.5,过滤.
①Mn2+反应生成MnO2同时放出CO2,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2++ClO-+CO32-=MnO2↓+Cl-+CO2↑.
②Co2+反应生成Co(OH)3沉淀同时放出CO2,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Co2++ClO-+2CO32-+3H2O=2Co(OH)3↓+Cl-+2CO2↑;
Ni2+可反应生成Ni(OH)3沉淀,Co2+可使Ni(OH)3转化为Co(OH)3沉淀,写出Ni(OH)3转化为Co(OH)3的离子方程式:Co2++Ni(OH)3=Co(OH)3↓+Ni2+
③此步骤中必须控制好NaClO溶液的用量,其原因可能是Mn2+,Co2+沉淀完全而Ni2+不被沉淀.
步骤3:回收镍
以铅片为阳极,镍铬钛不锈钢片为阴极,电解步骤2中所得滤液,在阴极得到镍
粉.电解过程中电流效率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pH较低时,电流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产生大量氢气.
②电解的最佳pH范围是:C  (填序号).
A.3.0~3.5    B.3.5~4.0
C.4.0~4.5    D.4.5~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水合肼(N2H4•H2O)又名水合联氨,无色透明,具有腐蚀性和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试剂,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
CO(NH22+2NaOH+NaClO=Na2CO3+N2H4•H2O+NaCl
实验一:制备NaClO溶液.(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配制30%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BD(填标号).
A.容量瓶      B.烧杯      C.烧瓶      D.玻璃棒
(2)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OH-=ClO-+Cl-+H2O.

(3)设计实验方案:用中和滴定原理测定反应后锥形瓶中剩余NaOH的浓度(实验提供的试剂:H2O2溶液、FeCl2溶液、0.10mol•L-1盐酸、酚酞试液):取一定量锥形瓶内混合溶液,加入适量的H2O2溶液后,滴加2~3滴酚酞试液,用 0.10mol•L-1盐酸滴定,重复上述操作2~3次.
实验二:制取水合肼.(实验装置如右图2所示)
(4)控制反应温度,将分液漏斗中溶液缓慢滴入三颈烧瓶中,充分反应.加热蒸馏三颈烧瓶内的溶液,收集108~114℃馏分.分液漏斗中的溶液是B(填标号).A.CO (NH2) 2溶液  B.NaOH和NaClO混合溶液,原因是:N2H4•H2O+2NaClO=N2↑+3H2O+2Na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三:测定馏分中肼含量.
(5)①称取馏分5.0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加水配成250mL溶液,移出25.00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淀粉溶液,用0.10mol•L-1的I2溶液滴定.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保持在6.5左右.(已知:N2H4•H2O+2I2=N2↑+4HI+H2O)
滴定时,碘的标准溶液盛放在酸式(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本实验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出现蓝色且半分钟内不消失.
②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18.00mL,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四位同学在讨论分子式CH4的意义,其中错误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向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H2O(g)各0.01 mol,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CO(g)+H2O(g)$?_{高温}^{催化剂}$CO2(g)+H2(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则证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B.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是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CO2产率的有效措施
C.当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容器内体积不变,再向其中充入CO和H2O(g)各1 mol,达到新的平衡后CO2的产率会增大
D.如果在某温度下平衡常数为9.0,则平衡时CO转化率为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工业上常用SiO2与C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制造粗硅,粗硅中含有SiC,其中Si和Si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iC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在空气中燃烧
B.制造粗硅时的反应:2SiO2+5C$\frac{\underline{\;高温\;}}{\;}$Si+SiC+4CO↑
C.Si、SiO2能用NaOH溶液分离
D.纯净的SiO2只能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利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结论的是(  )
A.甲-盐酸,乙-石灰石,丙-硅酸钠溶液,证明酸性:盐酸>H2CO3>H2SiO3
B.甲-盐酸,乙-亚硫酸钠,丙-溴水,证明还原性:HCI>SO2>HBr
C.甲-浓盐酸,乙-高锰酸钾,丙-溴化钾,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
D.甲-氯化铵饱和溶液,乙-烧碱,丙-氯化铝,证明碱性:NaOH>NH3•H2O>Al(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7种物质:I2、K2SO4、KI、H2O、H2SO4、CuI(难溶)、Cu(IO32.当将反应物混合时,可观察到反应体系中绿色晶体逐步转变为棕黄色沉淀.反应前如果向反应体系中滴加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反应后则得到蓝色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
(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Cu、I(填元素符号),还原剂是KI(填化学式).H2SO4在上述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酸性.
(3)当有1mol Cu(IO32参加反应时,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11mol.
(4)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属于盐类的物质有4种,属于电解质的有6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工业生产硝酸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NOx(NO和NO2的混合物,假设不含N2O4),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

(1)工业上可用氨催化吸收法处理NOx,反应原理如下:4xNH3+6NOx$\frac{\underline{\;催化剂\;}}{\;}$(2x+3)N2+6xH2O
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该处理过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有支撑装置都未画出、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②装置D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
③存在的安全隐患是易发生倒吸,尾气含有氮氧化物污染空气.
(2)工业上也常用Na2CO3溶液吸收法处理NOx
已知:NO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NO+NO2+Na2CO3═2NaNO2+CO2(Ⅰ)
2NO2+Na2CO3═NaNO2+NaNO3+CO2(Ⅱ)
①当NOx被Na2CO3溶液完全吸收时,x的值不可能是C(填字母).
A. 1.9          B. 1.7           C. 1.2
②将1mol NOx通入Na2CO3溶液中,被完全吸收时,溶液中生成的NO3-、NO2-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随x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图中线段b表示NO3-随x值变化的关系;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 Na2CO3溶液吸收,则需要Na2CO3溶液至少200g.
③用足量的Na2CO3溶液完全吸收NOx,每产生22.4L(标准状况)CO2(全部逸出)时,吸收液质量就增加40g,则NOx中的x值为$\frac{7}{4}$.
(3)氨催化吸收法和Na2CO3溶液吸收法处理NOx尾气共同的优点是: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物质,防止有毒气体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