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的数据分析,反应开始至2min时:
(1)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用Y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mol/L•min,用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75mol/L•min,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分析 (1)根据v=$\frac{△c}{△t}$进行计算XYZ的反应速率,;
(2)根据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反应开始至2min末,Z的反应速率为:v=$\frac{△c}{△t}$=$\frac{\frac{0.2mol}{2L}}{2min}$=0.05mol/(L•min),v(X)=$\frac{\frac{1.0mol-0.7mol}{2L}}{2min}$=0.075mol/L•min,v(Y)=$\frac{\frac{1.0mol-0.9mol}{2L}}{2min}$=0.025mol/L•min,
故答案为:0.05mol/(L•min);0.025mol/L•min;0.075mol/L•min;
(2)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
当反应进行到2min时,△n(X)=0.3mol,△n(Y)=0.1mol,△n(Z)=0.2mol,
则△n(X):△n(Y):△n(Z)=3: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则反应的方程式为:3X+Y?2Z,
故答案为:3X+Y?2Z.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图象题目,题目难度不大.把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化学计量数之比为解答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验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验证非金属性:Cl>C>Si 实验室制氨气 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离子,质量数为A,则n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是(  )
A.$\frac{n}{16+A}$(A-N+8)molB.$\frac{n}{16+A}$(A-N+10)molC.(A-N+2)molD.$\frac{n}{A}$(A-N+6)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化学能可与热能、电能等相互转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B.中和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
C.图I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图II所示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利用甲烷与水反应制备氢气,因原料廉价产氢率高,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已知:①CH4(g)+H2O(g)?CO(g)+3H2(g)△H=+206.2kJ•mol-1
②CO(g)+H2O(g)?CO2(g)+H2(g)△H=-42.3kJ•mol-1
(1)甲烷和水蒸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H2O(g)=CO2(g)+4H2(g)△H=+163.9kJ•mol-1
(2)为了探究反应条件对反应CO(g)+H2O(g)?CO2(g)+H2(g)△H=-42.3kJ•mol-1
的影响,某活动小组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曲线如图所示
编号温度压强c(CO)c(H2O)
530℃3MPa1.0mol•L-13.0mol•L-1
XY1.0mol•L-13.0mol•L-1
630℃5MPa1.0mol•L-13.0mol•L-1
①请依据实验曲线图补充完整表格中的实验条件:X=530℃,Y=5MPa.
②实验Ⅲ从开始至平衡,其平均反应速度率v (CO)=0.12mol•L-1•min-1
③实验Ⅱ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大于 实验Ⅲ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④在530℃时,平衡常数K=1,若往10L容器中投入2.0mol CO(g)、2.0mol H2O(g)、1.0mol CO2(g)、1.0mol H2(g),此时化学反应将正向(填“正向”、“逆向”或“不”) 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同学设计下列实验,来研究硫酸和硝酸的性质.
实验一:如图1,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再加入2mL浓硫酸,然后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把一小条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放入带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中.塞紧试管口,在玻璃管口处缠放一团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给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当试管中的液体逐渐透明时,停止加热.待试管中的液体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计算放出112mL气体(标准状况),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
(2)试管中的液体反应一段时间后,b处滤纸条的变化为蘸有品红溶液的滤纸条褪色.
待试管中反应停止后,给玻璃管放有蘸过品红溶液的滤纸处微微加热,滤纸条的变化为滤纸变红.
实验二: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A为注射器,B为两端长短不等的U形管,C是装有NaOH溶液的烧杯,D处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K1、K2是止水夹.
(1)实验时,为在D处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必须事先在A中吸入一定量的空气.然后关闭K1(“关闭”或“打开”),从U形管左端注入稀硝酸,当看到U形管右端稀硝酸接触胶塞现象可以确定U形管中空气已被赶尽.
(2)然后给装置B微微加热,在装置D处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
(3)如何证明D处聚集的是NO而不是H2?打开止水夹K1,把注射器中的空气压入U形管中,若观察到D处气体变红棕色,则证明收集的是NO,而不是H2
(4)实验现象观察完毕,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夹K2,在重力作用下,U形管右端的红棕色混合气体被酸液压入NaOH溶液中吸收,消除了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请推断后回答下列问题:
(1)Z在Y单质中燃烧的产物电子式为,用电子式表示X与R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Y、Z、W、R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顺序为S2->O2->Na+>Al3+
(3)W单质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6H2O=2[Al(OH)4]-+3H2↑,W单质与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中,A和B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均只有1个,并且A-和B+的电子数相差为8;与B位于同一周期的C和D,它们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4和2,且原子序数相差为2.
回答下列问题:
(1)D2+的价层电子轨道示意图为
(2)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K
(3)电负性最大的是F.(填元素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亚硫酸铵吸收法”用(NH42SO3溶液在吸收塔中封闭循环脱硫,发生的主要反应为(NH42SO3+SO2+H2O═2NH4HSO3,测得25℃时溶液pH与各组分物质的量分数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a点时n(HSO${\;}_{3}^{-}$):n(H2SO3)=1:1,b点时溶液pH=7,则n(NH4+):n(HSO${\;}_{3}^{-}$)=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