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是实现室温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电子式是
(2)NaOH溶液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气液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3)若使用800mL1.0mol/LNaOH溶液吸收11.2L(标准状况)的CO2
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5CO2+8OH-=3CO32-+2HCO3-+3H2O.
②用所得溶液中的n(CO32-)、n(H2CO3)、n(H+)、n(OH-)这四个物理量建立一个代数式,使其值为0.3mol,即n(CO32-)-n(H2CO3)-n(H+)+n(OH-)等于0.3mol.
(4)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NaOH.
(5)某学习小组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步骤 I分别取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铵溶液,滴加酚酞试液两份溶液均变为红色
步骤 II加热两份溶液溶液颜色均变深
步骤 III将上述两份溶液恢复到室温碳酸钠溶液颜色恢复为原来的深浅;碳酸氢钠溶液的颜色也变浅,但比原先要深
①步骤 I中,碳酸钠溶液的颜色较深,理由是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
②加热碳酸钠溶液,红色变深的原因是升高温度,促进碳酸根离子的水解.
③加热碳酸氢钠溶液,溶液颜色也加深,除与碳酸钠相似的原因外,还可能有的原因是2NaHCO3$\frac{\underline{\;加热\;}}{\;}$Na2CO3+H2O+C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析 (1)二氧化碳中存在两个碳氧双键;
(2)NaOH溶液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3)①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结合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
②溶液中n(Na+)=0.8mol,n(CO32-)+n(H2CO3)+n(HCO3-)=0.5mol,结合电荷守恒分析;
(4)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CaO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5)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其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强;水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水解;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碳酸钠.

解答 解:(1)二氧化碳为直线型结构,分子中存在两个碳氧双键,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2)NaOH溶液喷成雾状能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
故答案为:增大气液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3)①使用800mL1.0mol/LNaOH溶液吸收11.2L(标准状况)的CO2,NaOH的物质的量为0.8mol,C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CO2+8OH-=3CO32-+2HCO3-+3H2O;
故答案为:5CO2+8OH-=3CO32-+2HCO3-+3H2O;
②溶液中n(Na+)=0.8mol,n(CO32-)+n(H2CO3)+n(HCO3-)=0.5mol,溶液中电荷守恒为:n(Na+)+n(H+)=2n(CO32-)+n(HCO3-)+n(OH-),
则n(CO32-)-n(H2CO3)-n(H+)+n(OH-)=0.3mol;
故答案为:n(CO32-)-n(H2CO3)-n(H+)+n(OH-);
(4)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CaO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故整个流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生石灰;
故答案为:CaO、NaOH;
(5)①碳酸钠在水溶液中存在两步水解,碳酸氢钠只有一步水解,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其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强,所以碳酸钠溶液的颜色较深;
故答案为:碳酸钠;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
②水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促进水解,溶液的碱性增强,溶液颜色加深;
故答案为:升高温度,促进碳酸根离子的水解;
③碳酸氢钠受热能分解生成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增强,其分解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加热\;}}{\;}$Na2CO3+H2O+CO2↑;
故答案为:2NaHCO3$\frac{\underline{\;加热\;}}{\;}$Na2CO3+H2O+CO2↑.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探究方案设计,题目难度中等,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把握碳酸盐的性质以及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应用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常温下,pH=12的溶液中:SO32-、Cl-、K+、SiO32-
B.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NH4+、Na+、Cl-、I-
C.在pH=1的溶液中:K+、Fe2+、Cl-、NO3-
D.在无色透明溶液中:NH${\;}_{4}^{+}$、Fe3+、SO42-、HCO${\;}_{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可将Na2O、CuO、MgO、Fe2O3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它们同属一类的是(  )
A.Mn2O7B.Na2O2C.Al2O3D.Ca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水滑石是一类重要的阻燃剂.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碱式碳酸盐类水滑石M(仅含五种常见短周期元素,带结晶水,其摩尔质量为522g•mol-1)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取52.2g水滑石M进行上述实验,得到4.4g气体乙、15.6g白色沉淀2和23.2g白色沉淀3.
已知:气体甲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气体乙的结构式O=C=O,白色沉淀2的化学式Al(OH)3
(2)在惰性气流中加热水滑石M至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Mg4Al2•CO3(OH)12•6H2O$\frac{\underline{\;\;△\;\;}}{\;}$4MgO+Al2O3+CO2↑+12H2O↑,其能够阻燃的原因是
水滑石M分解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同时受热分解的残余物氧化镁和氧化铝可隔绝空气,从而起到了阻燃作用.
(3)固体1中的某种成分与Cl2、焦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种盐(可作净水剂)和常见的气体氧化物,写出一个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Al2O3+3C+3Cl2$\frac{\underline{\;\;△\;\;}}{\;}$2AlCl3+3CO↑或2Al2O3+3C+6Cl2$\frac{\underline{\;\;△\;\;}}{\;}$4AlCl3+3CO2↑,并设计实验确定气体产物的成分(假设Cl2已反应完全):气体产物可能为CO或CO2或二者的混合物,将生成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O粉末,若溶液变浑浊,则X中存在CO2,若黑色的CuO粉末变成红色粉末,则X中存在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1)某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为KW=1×10-13,则该温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于25℃.若将此温度下pH=11的苛性钠溶液a L与pH=1的稀硫酸b 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试通过计算填写以下不同情况时两种溶液的体积比:
①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a:b=10:1.
②若所得混合液的pH=2,则a:b=9:2.
(2)常温下,0.1mol•L-1HA溶液中,$\frac{c({H}^{+})}{c(O{H}^{-})}$=108.现取0.1mol•L-1HA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混合后溶液呈碱性(填“酸”“碱”或“中”),该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大于0.1mol•L-1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已知NaB水溶液呈碱性,常温下将0.10mol NaB和0.05mol HCI溶于水,得到1L溶液.
①已知该混合溶液为弱酸性,则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B-)>c(Cl-)>c(H+)>c(OH-);
②向上述混合液中再加入0.03mol NaOH,溶液中n(B-)+n(OH-)-n(H+)=0.08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NH3(g)+HCl(g)═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B.电解法精炼铜时,以粗铜作阴极,纯铜作阳极
C.CH3COOH 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的$\frac{c(C{H}_{3}COOH)}{c(C{H}_{3}CO{O}^{-})}$值减小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能增大生成H2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电子式  B.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C.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3s23p4D.二氧化硅的分子式 Si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可逆反应mA(s)+nB(g)?eC(g)+fD(g),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平衡右移
B.达到平衡后,加入催化剂C%增大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