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在容积均为1L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放入镍粉并充入1molCO,控制作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当反应进行到5min时,测得Ni(CO)4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平衡常数:K(T1)>K(T2
B.反应进行到5min时,b容器中v(正)=v(逆)
C.达到平衡时,a、b、c中CO的转化率为b>a>c
D.减压或升温可将b中的平衡状态转变成c中的平衡状态

分析 A.根据升高温度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反应热;
B.未到达平衡前,升高温度Ni(CO)4的含量增大,到达平衡后再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i(CO)4的含量降低,而5min时,b容器中Ni(CO)4的含量不一定最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C.根据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来判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转化率减小;
D.b中的平衡状态转变成c中的平衡状态,Ni(CO)4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根据方程式的特点,升高温度或减压都可以.

解答 解:A.升高温度,甲Ni(CO)4百分含量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H<0,故A错误;
B.5min时,b容器中Ni(CO)4的含量不一定最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则v(正)、v(逆)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C.达到平衡时,a、b、c三个容器的反应温度不同,a容器温度最低,c容器的反应温度最高,根据反应放热可判断出,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Ni(CO)4的体积分数减小,故应为a>b>c,故C错误;
D.b中的平衡状态转变成c中的平衡状态,Ni(CO)4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根据方程式的特点,减小压强或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题,难度较大,B选项为易错点,学生容易认为b容器到达平衡,注意从图象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条件改变导致平衡移动的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甲和乙均是高温陶瓷材料,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甲、乙分别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Z三种短周期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甲与NaOH浓溶液共热生成气体丙和化合物丁,丙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1,在丁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溶解.Z元素的氧化物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在1300℃~1400℃的条件下,0.1mol的X单质与4.2g的Z单质恰好反应制得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的化学式为Si3N4;丙的电子式为
(2)甲与NaOH浓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AlN+NaOH+H2O$\frac{\underline{\;\;△\;\;}}{\;}$NaAlO2+NH3↑.
(3)丁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的离子方程式为2AlO2-+CO2+3H2O=2Al(OH)3↓+CO32-
(4)高温条件下,丙与Fe2O3反应生成Fe和X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2NH3$\frac{\underline{\;高温\;}}{\;}$2Fe+N2+3H2O,有人提出生成的产物Fe中可能还有FeO,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之(用化学方法)取样品少许,溶于足量的Cu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的滤渣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加氯水,若溶液呈红色,则证明有FeO生成.
(5)工业上在X单质的气氛下将Z的氧化物和焦炭加热到1400℃~1450℃的条件下以制备乙,反应中还生成一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iO2+2N2+6C$\frac{\underline{\;高温\;}}{\;}$Si3N4+6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丁烷催化裂化时碳碳键按两种方式断裂,生成两种烷烃和两种烯烃.如果丁烷的裂化率为60%,且裂化生成的两种烯烃物质的量相等,则裂化后得到的含氢质量分数最高的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
A.18.75%B.30%C.15%D.2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在某弱酸HA溶液中加入NaA固体后,$\frac{c(HA)•c(O{H}^{-})}{c({A}^{-})}$减小
B.将适量CO2 通入0.1 mol•L-1Na2CO3溶液中至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溶液中(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2c(CO32-)+c(HCO3-)=0.1 mol•L-1
C.常温下,0.1 mol•L-1的NH4HCO3溶液其pH=7.8,则Kb(NH3•H2O)>Ka1(H2CO3
D.已知常温低下Ksp(AgI)=2.0×10-16,在AgI悬浊液中加入少量KI粉末,AgI(s)?Ag+(aq)+I-(aq)平衡向左移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会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常温下,在1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逐渐加入0.1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逐渐降低,此时溶液中含碳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CO2因逸出未画出,忽略气体逸出而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点所示的溶液中:c(Na+)+c(H+)=2c(CO32-)+c(HCO3-)+c(OH-
B.在B点所示的溶液中,浓度最大的离子是HCO3-
C.当溶液的pH为7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两种
D.25℃时,HCO3-的电离平衡常数Ka=5×10-11,当溶液的pH=10时,c(HCO3-)=2c(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实验室使用pH传感器来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溶液中NaHCO3的含量.取该混合溶液25.00mL,用0.1mol•L-1盐酸进行滴定,得到如下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样品中NaHCO3的物质的量为(28.1-11.9)×10-4mol
B.整个滴定过程中,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始终不变
C.滴加稀盐酸的体积为11.90mL时:c(H+)+c(H2CO3)═c(OH-)+c(CO32-
D.该方法无法测定Na2CO3和NaOH混合溶液中NaOH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 有机物的系统命名为:3-乙基-5-甲基庚烷
B.棉花、羊毛、合成纤维、油脂的成分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 该有机物属于单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消去、加成、氧化、还原等反应
D.等质量的乙烯和乙醇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某兴趣小组在利用图1所示装置做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开始时气泡产生速率非常慢,一段时间后速率明显加快,烧瓶内溶液呈浅蓝色并不断加深,液面上方的气体颜色也在不断加深.该小组同学拟通过实验探究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1)图1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稀)═3Cu2++2NO↑+4H2O.
(2)图1中NaOH溶液能够吸收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气体.
(3)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并设计实验探究:
Ⅰ.甲同学认为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致,故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不同时间的温度,结果如下表:
时间/min05101520253550607080
温度/℃25262626262626.527272727
结合实验目的和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温度不是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
Ⅱ.乙同学认为生成的Cu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为验证此假设,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片和稀硝酸,那么最好是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A(填序号).
A.硝酸铜晶体    B.硝酸铜溶液    C.硫酸铜晶体    D.硫酸铜溶液
然后对比两支试管的反应,发现现象基本相同.故得出结论:Cu2+并不是反应的催化剂.
Ⅲ.丙同学根据现象推测反应过程中还有少量NO2生成,进而认为该物质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如图2所示,丙同学从a处通入该物质后,发现左管中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快于右管.小组同学得出最后结论:这种物质对铜和稀硝酸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4)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部分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Cu2+的浓度较高所致,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通入的物质.丁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后者的推测更为合理.(在表格中写出该同学可能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操作现象
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或向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变蓝(或绿色加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液化气、汽油和石蜡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B.CH3-CH=CH-CH3与C3H6一定互为同系物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达到水果保鲜的目的
D.等质量的乙烯和聚乙烯充分燃烧所需氧气的量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