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中,依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A |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 粉末变红 | 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
B |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 红棕色变深 | 反应2NO2(g)N2O4(g);ΔH<0 |
C | 将少量的溴水分别滴入FeCl2溶液、NaI溶液中,再分别滴加CCl4振荡 | 上层分别呈无色和紫红色 | 还原性:I->Br- >Fe2+ |
D | 向溶液X中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生成白色沉淀 | 溶液X中一定含有 CO32-或 SO32-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现欲使溶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变成4∶3∶2,那么要通入Cl2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的(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把足量ZnS固体加入到0.001mol/L的CuSO4溶液中。试判断是否有CuS沉淀生成?已知 Ksp(ZnS)=1.6×10-23mol2•L-2 Ksp(CuS)=1.3×10-36mol2•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①金属钠投入FeCl2溶液中 ②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 ③少量Ca(OH)2投入过量NaHCO3溶液中 ④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⑤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A.①③④⑤ B.①④ C.②③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 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 L;若将28.2 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 L,由此计算。
(1)残留固体质量;
(2)n值;
(3)NaHCO3质量。(写出计算求解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硫代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加持仪器)模拟生成过程。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 (I)
2H2S(aq)+SO2(g)=3S(s)+2H2O(l) (II)
S(s)+Na2SO3(aq)Na2S2O3(aq) (III)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注,若 ,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D的作用是 。装置E中为 溶液。
(2)为提高产品纯度,应使烧瓶C中Na2S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则烧瓶C中Na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 。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 。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4)实验中,为使SO2缓慢进入烧瓶C,采用的操作是 。
(5)已知反应(III)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 。
(6)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即得到粗产品(主要含有Na2S2O3•5H2O和其他杂质)。某兴趣小组为测定该产品纯度,准确称取4.96 g产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1000 mol•L¯1碘的标准溶液滴定。反应原理为:2S2O32-+I2=S4O62-+2I¯,滴定至终点时,滴定起始和终点的液面位置如下图,则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经仪器分析,该产品纯度为16%,分析该兴趣小组测定产品纯度偏差的原因(忽略人为误差)
。
[M(Na2S2O3•5H2O)=248g/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胶体和溶液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可透过滤纸,胶体不可透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光束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光束有丁达尔现象
D.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最新研究表明:NO吸收治疗法可快速改善SARS重症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病毒学研究同时证实,NO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O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含等质量的氧元素的NO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
C.常温常压下,NO不能与空气中的O2直接化合
D.NO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