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NaNO2像食盐一样有咸味,有很强的毒性,误食亚硝酸钠(NaNO2)会使人中毒.已知亚硝酸钠能发生如下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氧化剂为HIB、反应产物中能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有I2、NaIC、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D、人误食亚硝酸钠中毒时,可以服用HI溶液解毒
考点:亚硝酸盐,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氮族元素
分析:A.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B.根据能使淀粉变蓝的物质只有I2
C.根据HI一半是作酸、一半作还原剂来计算;
D.根据反应产物NO有毒.
解答:解:A.由NaNO2 →NO,N元素的化合价+3价→+2价,得电子,所以NaNO2是氧化剂,由HI→I2,碘元素化合价-1价→0价,失电子,所以HI是还原剂,故A错误;
B.反应产物中能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有I2,故B错误;
C.该反应中氧化剂为NaNO2,还原剂为HI,物质的量之比为2:2=1:1,故C正确;
D.人误食亚硝酸钠中毒时,服用HI溶液产生有毒的NO,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正确分析HI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某种金属卤化物和浓硫酸在烧瓶里加热后,可得到无色卤化氢气体,则该金属卤化物是(  )
A、氟化物B、氯化物C、溴化物D、碘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环境问题.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
A、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治理环境污染C、推广以植物秸秆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2.5×10-6m的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所检测的数据显示空气质量属于严重污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B、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是防治酸雨的措施之一,石灰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废气脱硫方法C、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超标会形成酸雨,正常雨水的pH值为7,酸雨的pH值小于7D、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比胶体粒子小,因其比表面积大,故可吸附重金属离子,入肺后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B、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C、石油催化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与质量;石油裂解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更多的乙烯、丙烯等气态短链烃D、阴极射线和α-粒子散射现象都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亚硝酸钠生产厂采用硝酸为原料,其生产原理是NO+NO2+2NaOH═2NaNO2+H2O.工艺流程如下

(1)分解塔中填有大量的瓷环,其目的是:
 

(2)按一定计量比在反应塔中通SO2和喷入硝酸,若反应后生成的NO与NO2物质的量之比恰好1:1,则分解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从产物产率的角度分析该反应中硝酸的浓度不宜过大或过小的原因是
 
,若硝酸过浓度,吸收塔中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通入一定量的N2的目的是:
 

(4)吸收塔中尾气如何再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微生物作用下,蛋白质在水中分解产生的氨能够被氧气氧化生成亚硝酸(H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反应中有0.3mol电子发生转移时,生成亚硝酸的质量为
 
g(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盆烯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碳、氢原子均已略去).关于盆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盆烯的一氯取代物有3种B、盆烯是乙烯的一种同系物C、盆烯是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D、盆烯为不饱和烃,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乙二醇为液态,可用于生产聚酯纤维,其凝固点低,可作发动机抗冻剂B、凡含有“-CONH”的化合物均为蛋白质C、燃煤烟气用石灰石-石膏法和氨水法脱硫所得的副产品分别为CaSO3和(NH42SO4D、核磁共振可以检测等效氢的种类比例,仅用核磁共振就可以区分丙酸和丙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