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2)实验原理是测定一定质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来确定是否含氧及C、H、O的个数比,求出最简式.因此生成O2后必须除杂(主要是除H2O),A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B用来吸收水,测定生成水的质量,C用于干燥通入F中的氧气、D用来制取反应所需的氧气、F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可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CuO的作用是把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转化为CO2;
(3)该实验方法只能获得有机物的实验式,要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还要知道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根据根据元素守恒和质量守恒计算氧原子的物质的量,计算碳、氢、氧原子个数之比确定最简式,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分子式.
解答 解:实验原理是测定一定质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来确定是否含氧及C、H、O的个数比,求出最简式.因此生成O2后必须除杂(主要是除H2O),A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B用来吸收水,测定生成水的质量,C用于干燥通入F中的氧气、D用来制取反应所需的氧气、F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可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CuO的作用是把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转化为CO2.
(1)C管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氧气,故答案为:干燥氧气;
(2)由测定原理可知,所选置的连接顺序应是:D→C→E→B→A,
故答案为:D→C→E→B→A;
(3)A管质量增加0.88g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可得碳元素的质量:0.88g×$\frac{12}{44}$=0.24g,
B管质量增加0.36g是水的质量,可得氢元素的质量:0.36g×$\frac{2}{18}$=0.04g,
从而可推出含氧元素的质量为:0.44-0.24-0.04=0.16g,
设最简式为CXHYOZ,则:
X:Y:Z=$\frac{0.24}{12}$:$\frac{0.04}{1}$:$\frac{0.16}{16}$=2:4:1,即最简式为C2H4O,
要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还要知道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故答案为:②;
(4)该有机物最简式为C2H4O,相对分子质量是22×2=44,最简式即为分子式,它的核磁共振氢谱上有两个峰,其强度比为3:1,则结构简式为CH3CHO,与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烃是C3H8,二氯代物有4种,
故答案为:CH3CHO;4.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测定的实验测定,题目难度中等,关键在于清楚实验的原理,掌握燃烧法利用元素守恒确定实验式的方法.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常温下,2.24LCH4中含有0.4NA个共价键 | |
B. | 100mL1mol•L-1NaAlO2溶液中含有0.1NA个AlO2- | |
C. | 常温常压下,5.6gFe与足量稀硝酸反应,转移电子0.2NA个电子 | |
D. | 标准状况下,1.12L1H2和0.2g2H2均含有0.1NA个质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元素编号 |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
T | M层上有6个电子 |
X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
Y |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 |
Z | 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 |
W | 其单质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都产生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序号 | 试剂1 | 试剂2 | 混合前温度 |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
① | 50mL水 | 2.5gNaHCO3固体 | 20℃ | 18.5℃ |
② | 35mL水 | 3.2gNa2CO3固体 | 20℃ | 23.3℃ |
③ | 35mL稀盐酸 | 含2.5gNaHCO3的 饱和溶液15mL | 20℃ | 18.8℃ |
④ | 50mL稀盐酸 | 含3.2gNa2CO3的 饱和溶液15mL | 20℃ | 21.2℃ |
⑤ | 50mL稀盐酸 | 2.5gNaHCO3固体 | 20℃ | 17.4℃ |
⑥ | 50mL稀盐酸 | 3.2gNa2CO3固体 | 20℃ | 24.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实验室制取乙炔时,用饱和食盐水代替蒸馏水,以得到平稳的气流 | |
B. | 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液 | |
C. |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可向水解样品中直接加入银氨溶液做银镜反应的实验 | |
D. | 钠和乙醇的反应现象,钠沉在试管底部,有气泡,反应缓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 B. | 3,5-二甲基-3-庚烯 | ||
C. | 3-乙基-1-辛烯 | D. | 2,4,4-三甲基戊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