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中△H2=△H1+△H3
B.图②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等于E1+E2
C.图③表示醋酸溶液滴定 NaOH 和氨水混合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
D.图④可表示由CO(g)生成CO2(g)的过程中要放出566kJ 热量

分析 A、根据盖斯定律来分析;
B、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E1、E2分别代表各步反应的活化能;
C、醋酸和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溶液里部分电离,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向混合溶液中滴加醋酸,醋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钠,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醋酸再和氨水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铵,根据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与电导率的关系分析解答;
D、未指明是几摩尔CO燃烧放出566KJ的热量.

解答 解:A、根据盖斯定律来可知:一个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为数步完成,其热效应是相同的,故应有:△H1=-△H2-△H3,故A错误;
B、E1、E2分别代表反应过程中各步反应的活化能,整个反应的活化能为能量较高的E1,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氨水是弱电解质,滴加的弱电解质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钠,但溶液体积不断增大,溶液被稀释,所以电导率下降;当氢氧化钠完全被中和后,醋酸继续与弱电解质氨水反应生成强电解质醋酸铵,所以电导率增大;氨水也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醋酸,因为溶液被稀释,电导率有下降趋势,故C正确;
D、图象中未标明CO、氧气以及CO2的物质的量与焓变的值的数值计量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盖斯定律的应用,活化能概念应用,反应焓变的意义以及溶液的导电性等问题,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25℃时,分别向20mL 0.1mol/L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中滴加入0.1mol/LNaOH溶液,所得溶液pH随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V1=20mL,V2>20mL
B.A点之后至B点之前的溶液中,一定是:c(X- )>c( Na+)>c(H+)>c(OH- )
C.若V1=10mL,C点的溶液中,一定是:c(HY )-c( Y-)=2[c(OH- )-c(H+)]
D.D点以后的溶液中,一定是:c( Na+)>c(OH- )>c(Y- )>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能源和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收集和利用CO2是环境保护的热点课题.
500℃时,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发生如下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0,测得CO2和CH3OH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A点含义是该条件下反应3min时c(CO2)=c(CH3OH);0~10min内v(H2)=0.225mol/(L.min),平衡常数K=5.3(保留一位小数).
(2)反应在500℃达到平衡之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H3OH的浓度以每分钟0.030mol•L-1逐渐增大,经5min又达到新平衡.
①T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00℃,判断理由是改变温度,甲醇的浓度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因为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T<500℃.
②列式计算温度为T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300.
(3)温度为T时,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增大一倍.平衡向逆(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判断理由是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增大容器容积,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Ⅱ.电化学法处理SO2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利用双氧水吸收SO2可消除SO2污染,设计装置如图2所示.
(1)石墨1为负极(填“正极”或“负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O2+2e-+2H+=2H2O.
(2)H+的迁移方向为从质子交换膜左侧向右侧迁移.
(3)若11.2L(标准状况)SO2参与反应,则迁移H+的物质的量为1mol.
Ⅲ.某废水中含Cd2+、Ni2+、Pb2+(假设浓度均为0.01mol•L-1),已知:Ksp(CdCO3)=6.18×10-12,Ksp(NiCO3)=1.42×10-7,Ksp(PbCO3)=1.46×10-13
取少量该废水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形成CdCO3、NiCO3、PbCO3沉淀的先后顺序为PbCO3、CdCO3、Ni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R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电子式为,Q的1:1型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分子是直线型分子(立体构型).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弱于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H2SO4(浓)$\frac{\underline{\;\;△\;\;}}{\;}$3SO2+2H2O.
(4)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氧化物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Na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是(  )
A.C(s)+$\frac{1}{2}$O2(g)=CO(g);△H1         C(s)+O2(g)=CO2(g);△H2
B.$\frac{1}{2}$H2(g)+$\frac{1}{2}$Cl2(g)=HCl(g);△H1H2(g)+Cl2(g)=2HCl(g);△H2
C.2H2(g)+O2(g)=2H2O(g);△H1 2H2(g)+O2(g)=2H2O(l);△H2
D.S(g)+O2(g)=SO2(g);△H1           S(s)+O2(g)=SO2(g);△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用Cl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利用反应A,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反应A:4HCl+O2 $\frac{\underline{\;催化剂\;}}{△}$2Cl2+2H2O
已知:I.反应A中,4molHCl被氧化,放出115.6kJ热量.
II.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A的△H>-115.6kJ•mol-1
B.H2O中H-O键比HCl中H-Cl键弱
C.由II中的数据判断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氧元素强
D.断开1molH-O键与断开1molH-Cl键所需能量相差31.9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5.X、Y、Z、Q、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Q与X同主族;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五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写元素符号)Na>Al>C>O>H.
(3)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写分子式)C2H2,X和Z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O和H2O2

(4)由以上某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C、D有如下转化关系:A$?_{D}^{C}$B(在水溶液中进行),其中,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D是淡黄色固体.写出C的化学式CO2;D的电子式
①如果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则A$\stackrel{过量C}{→}$  B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lO2-+2H2O+CO2=Al(OH)3+HCO3-或2 AlO2-+3 H2O+CO2=2 Al(OH)3+CO32-
②A、B均为盐溶液,如果A由三种元素组成,B由四种元素组成,A、B溶液均显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CO32-+H2O?HCO3-+OH-;常温下,在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溶质的主要成分有NaCl、H2CO3、Na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在一定条件下,S8(s)和O2(g)发生反应依次转化为SO2(g)和SO3(g)(已知:2SO2+O2?2SO3),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可用如图简单表示(图中的△H 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8的燃烧热△H=-a kJ•mol-1
B.1 mol SO2和过量 O2反应可释放出 b kJ 的热量
C.已知1个S8分子中有8个S-S,S=O的键能为d kJ•mol-1,O=O的键能为e kJ•mol-1,则S8分子中S-S的键能为(2d-a-e) kJ•mol-1
D.若使用V2O5作催化剂,当SO2(g)转化生成1mol SO3(g)时,释放的热量小于b 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3.常温下,将20g质量分数为14%的KNO3溶液与30g质量分数为24%的KNO3溶液混合,得到的密度为1.26 g/mL的混合溶液.计算:
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
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