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硫、氯、碘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 2SO2(g)+O2(g)?2SO3(g),平衡时,混合体系中SO3的百分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2SO2(g)+O2(g)?2SO3(g)的△H<0(填“>”或“<”);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上述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平衡向左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②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温度为T1时,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v >v(填“>”“<”或“=”)
(2)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①如图2是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N2(g)和H2(g)反应生成lmol NH3(g)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图中E1、E2分别表示的意义是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
②请写出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frac{1}{2}$N2(g)+$\frac{3}{2}$H2(g)=NH3(g)△H=(Q1-Q2)kJ/mol(△H的数值用含字母Q1、Q2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 (1)①根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图象分析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②根据T1的T2关系结合图象分析平衡的移动,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的改变引起化学平衡常数的改变判断K1、K2的关系;根据图象中曲线及曲线上、下方区域表示的含义分析,曲线表示平衡状态,曲线下方表示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曲线上方表示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2)①根据能量变化示意图中能量数据的含义来回答;
②由图甲可知,N2和H2反应生成1molNH3放出的热量为(Q2-Q1)kJ,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反应热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①根据图象可知:升高温度,SO3的平衡含量减少,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因此2SO2(g)+O2(g)?2SO3(g)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0;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上述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则容器的容积扩大,物质的浓度减小,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因此平衡逆向移动.即向左移动,故答案为:<;向左;
②由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温度为T1时,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未达到平衡时的SO3的浓度,所以反应正向进行,则v >v,故答案为:>;>;
(2)图示是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N2(g)和H2(g)反应生成lmol NH3(g)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图中E1 表示的是正反应的活化能(或正反应发生需要的最低能量);E2表示的意义是E2:逆反应的活化能(或逆反应发生需要的最低能量),
故答案为: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
②根据图示可知每产生1mol NH3(g)放出能量是(Q2-Q1)kJ,因此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是$\frac{1}{2}$N2(g)+$\frac{3}{2}$H2(g)=NH3(g)△H=(Q1-Q2)kJ/mol,
故答案为:$\frac{1}{2}$N2(g)+$\frac{3}{2}$H2(g)=NH3(g)△H=(Q1-Q2)kJ/mol.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与判断,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图象的分析与判断,本题还要注意反应热与焓变,把握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某固体物质只含有钠和氧两种元素,将它放在足量的水中反应产生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牛成水.则原固体物质的组成是(  )
A.Na2O2与Na2OB.Na2O2C.Na2O2与NaD.Na和Na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化学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试剂:铁粉、FeCl3溶液、FeCl2溶液、氯水、锌片、碘化钾、淀粉溶液
实验记录:
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实验结论
在FeCl2溶液中滴入适量氯水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2Fe2++Cl2=2Fe3++2Cl-Fe2+具有还原性
在FeCl2溶液中加入锌片(不写)Zn+Fe2+=Zn2++FeFe2+具有氧化性
在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Fe+2Fe3+=3Fe2+Fe3+具有氧化性
在FeCl3溶液中滴入适量KI溶液和淀粉溶液变蓝色2Fe3++2I-=2Fe2++I2Fe3+具有氧化性
实验结论:Fe只有还原性;Fe3+只有氧化性;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亚铁盐在溶液中易被氧化,而实验中需要纯净的亚铁盐溶液.那么保存亚铁盐溶液时如何防止亚铁盐被氧化加铁粉.
(3)检验某铁盐溶液中是否含有亚铁盐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滴酸性KMnO4溶液,若紫色褪去,则有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空气质量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通过监测6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来计算空气质量指数(AQI),SO2、NO2和CO是其中3项中的污染物.
(1)一定温度下,向固定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NO2各1mol,发生反应SO2(g)+NO2(g)?SO3(g)+NO(g),测得上述反应5min末到达平衡,此时容器中NO与NO2的体积比为3:1,则这段时间内SO2的反应速率υ(SO2)=0.075mol/(L•min),此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9.
(2)甲醇日趋成为重要的有机燃料,通常利用CO和H2合成甲醇,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今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有10mol CO和20mol H2用于合成甲醇.CO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②A、B、C三点的平衡常数KA、KB、KC的大小关系为KA=KB>KC.A、B两点对应的压强大小关系是PA小于P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若将达到平衡状态A时生成的甲醇用于构成甲醇一氧气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浓溶液,则该电池工作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理论上通过外电路的电子最多为30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g)?N2O4(g)△H<0.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X与Y两条曲线中,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1)前10min内用NO2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v (NO2)=0.04mol/(L•min);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1.1.
(2)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B
A.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2v (NO2)=v(N2O4
(3)反应进行到1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大容器体积.
(4)若要使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C
A.加入催化剂                        B.缩小容器容积
C.降低温度                          D.再加入一定量的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在100℃时,将0.200mol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2L真空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O4═2NO2,每隔一定的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表格:?

时间s
浓度mol/L
020406080100
c(N2O40.100c10.050c3ab
c(NO20.0000.060c20.1200.1200.1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四氧化二氮的转化率为60%,表中c2>c3(填“>”、“<”或“=”).
(2)20s时四氧化二氮的浓度c1=0.070mol/L,在0s~20s时间段内,四氧化二氮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15mol/(L•s).
(3)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36mol/L.
(4)若在相同情况下最初向该容器中充入的是二氧化氮气体,要达到上述同样的平衡状态,二氧化氮的起始浓度是0.200mol/L.
(5)若在相同情况下向该容器中充入0.2mol四氧化二氮和0.3mol二氧化氮气体,则到达平衡前v(正)> v(逆)(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苯甲酸乙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能与乙醇、乙醚混溶,不溶于水.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其制备原理如下:

已知:
物质颜色状态密度/g/cm3熔点/℃沸点/℃
苯甲酸白色固体1.2659122249
苯甲酸乙酯无色液体1.05-34.6212.6
乙酸无色液体1.049216.6117.9
乙醇无色液体0.789-117.378.5
乙酸乙酯无色液体0.894-0.898-83.677.1
乙醚无色液体0.713-116.334.6
*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
(1)如图1为课本上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醇、乙酸和浓硫酸混合的先后顺序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等冷却再加乙酸;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③实验开始前在饱和碳酸钠加入酚酞,溶液会变红,随着乙酸乙酯的蒸出,红色会变浅,但是无气体产生,请写出发生该变化的离子反应方程式CH3COOH+CO32-=CH3COO-+HCO3-
(2)按照图2所示装置制备苯甲酸乙酯.
①制备: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g苯甲酸、25mL乙醇(过量)、4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图2所示连接好仪器,其中分水器的作用是分离出反应生成的水,控制温度加热回流2h.
a.实验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分离反应过程中生的水,促进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b.从提供的分析实验室制取苯甲酸乙酯为什么不使用制取乙酸乙酯一样的装置?如果使用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会使乙醇大量蒸馏出去,实验效率大大降低;
②产品的提纯
将圆底烧瓶中的残液倒入盛有冷水的烧瓶中,分批加入Na2CO3溶液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得粗产品.水层用25mL乙醚萃取分液,醚层与粗产品合并;在粗产品加入无水氯化钙后,静置、过滤,过滤液进行蒸馏,蒸出乙醚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产品经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6mL.
c.在该实验分液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填“上口倒出”可“下口倒出”);
d.该实验中苯甲酸乙酯的产率为42%;
e.若加入的Na2CO3溶液不足,在之后的蒸馏时烧瓶内会出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苯甲酸乙酯中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受热至100℃时升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铝属于活泼金属却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原因是(用化学用语及相关文字说明表达式为4Al+3O2=2Al2O3,铝表面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
(2)下列实验能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的是c(填字母序号).
a.测定镁和铝的导电性强弱
b.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l2(SO43和MgSO4溶液的pH
c.向0.1mol/LAlCl3和0.1mol/L MgCl2中加过量NaOH溶液
(3)冶炼金属铝时,用石墨做电极电解熔融Al2O3(填化学式),液态铝在阴(填“阴”或“阳”)极得到.
(4)AlCl3与NaN3在高温下反应可制得高温结构陶瓷氮化铝(AlN),且生成N2
NaN3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lCl3+3NaN3$\frac{\underline{\;高温\;}}{\;}$3NaCl+4N2↑+AlN.
(5)聚合铝(PAC)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广泛用于水的处理.用铝灰、铝土矿、铝渣等为原料(主要成分为Al、Al2O3)可制取聚合铝.实验步骤如下:

①写出酸溶过程中发生的非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3H2O
②聚合铝(PAC)的分子式为[Al2(OH)aClb]m,聚合铝中OH-与Al3+的比值对净水效果有很大影响,定义盐基度B=n(OH-):3n(Al 3+ ),当B=$\frac{2}{3}$时,b=2(填入合适数字).
③制取聚合铝的方法有多种,若将步骤I后的溶液pH直接调制4.2-4.5时,将在过程II发生聚合而得到某种聚合铝Alm(OH)nCl3m-n,写出生成该聚合铝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nAl3++(3m-n)Cl-+nH2O=Alm(OH)nCl3m-n+n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1)相同质量的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7,所含的电子个数之比为1:1,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之比为11:7.
(2)19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0.4mol Cl-,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