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
A | 证明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溴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
B | 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 向2 mL 1 mol·L-1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 mol·L-1MgCl2溶液,再加入3滴 1 mol·L-1FeCl3溶液 |
C |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足量稀NaOH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 |
D |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将NO2球浸泡在冷、热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工业合成UV高级油墨的主要成分的路线图如下:
请回答: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D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能发生缩聚反应
C.能发生取代反应
D.能发生加成反应
(3)F的官能团有_______种(不含苯环)。1 mol F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最多能消耗_______mol NaOH。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与NaHCO3反应能生成CO2气体
②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能生成红色沉淀
③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2种同分异构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是:原子经济性原则。即力求反应物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全都转化到目标产物中,理想状态的原子利用率为100%。在合成1,2—二溴乙烷时,原子利用率最高的途径是
A.途径① B.途径② C.途径③ D.途径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石炭酸与NaOH溶液混合: H+ + OH— H2O
B.稀HNO3洗涤试管中的银镜:Ag + NO3— + 2H+ == Ag+ + NO↑ + H2O
C.乙烯使酸性KMnO4褪色:5C2H4 + 12MnO4— + 36H+12Mn2++ 10CO2↑ + 28H2O
D.向CH2BrCOOH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元素周期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C.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
B.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最强
C.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溴单质与水的反应比氯单质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 操作 | |
① | 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弱 | 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 |
② | 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 | 滴入KMnO4酸性溶液,看紫色是否褪去 |
③ | 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 向混合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
④ |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
⑤ | 比较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用石墨作电极电解Mg(NO3)2、Cu(NO3)2的混合液 |
⑥ | 比较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 测同温同浓度Na2CO3和Na2SiO2水溶液的pH |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 A. | 只用溴水一种试剂可鉴别甲苯、己烯、乙醇、四氯化碳四种液体 |
| B. | 用苯和溴水在Fe催化下可制的溴苯 |
| C. | 用乙醇、冰醋酸和pH=1的H2SO4溶液混合加热可制备乙酸乙酯 |
| D. | 用酚酞可鉴别苯酚钠和乙酸钠两种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