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高锰酸钾氧化甲苯制备苯甲酸(KMnO4中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MnO2,酸性条件下为Mn2+

已知:苯甲酸相对分子量122,熔点122.4℃,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
实验流程:
①往装置A中加入2.7mL(2.3g)甲苯和125mL水,然后分批次加入8.5g稍过量的KMnO4固体,控制反应温度约在100℃,当甲苯层近乎消失,回流不再出现油珠时,停止加热.
②将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合并滤液与洗涤液,冷却后加入浓盐酸,经操作I得白色较干燥粗产品.
③纯度测定:称取1.220g白色样品,配成100mL苯甲酸溶液,取25.00mL溶液,用0.1000mol/L KOH标准溶液滴定,重复滴定四次,每次消耗的体积如表所示.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体积(mL)24.0024.1022.4023.90
请回答:
(1)装置A的名称三颈烧瓶.若不用温度计,本实验控制反应温度的措施为沸水浴加热.
(2)白色粗产品中除了KCl外,其他可能的无机杂质为MnCl2
(3)操作②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防止苯甲酸结晶析出,减少其损失,操作I的名称过滤、干燥.
(4)步骤③中用到的定量仪器有分析天平,100mL容量瓶,50mL酸式、碱式滴定管.
(5)样品中苯甲酸纯度为96.00%.
(6)滴定操作中,如果对装有KOH标准溶液的滴定管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测定结果将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分析 (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来解答;本实验控制反应温度约在100℃,可以采用水浴加热;
(2)实验使用了KMnO4做氧化剂,白色粗产品中除了KCl外,还有MnCl2
(3)苯甲酸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操作②是要获得苯甲酸溶液,要尽量减小苯甲酸的损失,从混合液中得到沉淀一般采用过滤、干燥;
(4)步骤③中涉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5)第三次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别较大舍去,平均消耗体积为24.00mL,求出KOH的物质的量,根据反应方程式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求出苯甲酸的物质的量,再求转化率和质量分数;
(6)滴定操作中,如果对装有KOH标准溶液的滴定管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两次度数距离偏小,测定结果也偏小.

解答 解:(1)由实验装置图可知A为三颈烧瓶;本实验控制反应温度约在100℃,可以采用水浴加热,而且要沸水加热,
故答案为:三颈烧瓶;沸水浴加热;
(2)实验使用了KMnO4做氧化剂,KMnO4中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MnO2,同时还生成KOH,再加浓盐酸,除了生成苯甲酸,还有KCl和MnCl2生成,所以可能的无机杂质为为KCl和MnCl2
故答案为:MnCl2
(3)苯甲酸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操作②是要获得苯甲酸溶液,要尽量减小苯甲酸的损失,所以过滤时要趁热,防止苯甲酸结晶析出,减少其损失,将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合并滤液与洗涤液,冷却后加入浓盐酸,生成的苯甲酸溶解度较小,以晶体的形式析出,从混合液中得到沉淀一般采用过滤、干燥;
故答案为:防止苯甲酸结晶析出,减少其损失;过滤、干燥;
(4)步骤③中涉及配制100mL苯甲酸溶液,需要定量仪器100mL容量瓶,故答案为:100mL容量瓶;
(5)第三次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别较大舍去,平均消耗体积为$\frac{24.00+24.10+23.90}{3}$=24.00mL,则消耗的KOH的物质的量为0.1000mol/L×0.02400L=0.002400mol,苯甲酸()中含有一个羧基,与氢氧化钾等物质的量恰好反应,则苯甲酸的物质的量为0.002400mol;晶体中苯甲酸的总物质的量为0.002400mol×$\frac{100ml}{25ml}$=0.009600mol,则样品中苯甲酸纯度为$\frac{0.009600mol×122g/mol}{1.220g}$×100%=96.00%;
故答案为:96.00%;
(6)滴定操作中,如果对装有KOH标准溶液的滴定管读数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两次度数距离偏小,即氢氧化钾的体积偏小,则消耗的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偏小,求出的苯甲酸的物质的量偏小,所以苯甲酸的质量和质量分数也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点评 本题考查了苯甲酸的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制备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滴定原理的应用等知识点的考查,清楚制备的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宁夏卫一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学a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水的物质的量为1摩尔

B.常温常压下,32g O3气体物质的量为1摩尔

C.标准状况下,a L的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约为a/22.4×6.02×1023

D.2.24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6.02×10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已知如表数据:
物   质2,4,6
熔点/℃
沸点/℃密度/g•cm-3
乙   醇-114780.789
乙   酸16.6117.91.05
乙酸乙酯-83.677.50.900
浓H2SO43381.84
实验室制乙酸乙酯的主要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步骤为:①在30mL的大试管中按体积比1:4:4的比例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液;②按照图1连接装置,使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15mL试管所盛饱和Na2CO3溶液(加入1滴酚酞试液)上方2mm~3mm处,③小火加热试管中的混合液;④待小试管中收集约4mL产物时停止加热,撤出小试管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其分层;⑤分离出纯净的乙酸乙酯.
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配制这一比例的混合液的操作是先加乙酸和乙醇各4mL,再缓缓加入1mL浓H2SO4,边加边振荡.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_{△}^{浓硫酸}$CH3COOC2H5+H2O,浓H2SO4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水剂.
(3)步骤③中,用小火加热试管中的混合液,其原因与结论乙酸、乙醇、乙酸乙酯沸点接近且较低,大火加热,反应物大量蒸发损失.
(4)步骤④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浅红色Na2CO3溶液上层有约4cm厚的无色液体,振荡后Na2CO3溶液层红色变浅,有气泡,上层液体变薄,写出原因是上层是油层因为生成的乙酸乙酯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同时因为挥发出来的乙酸与碳酸钠反应,放出CO2气体,所以有气泡出现
(5)步骤⑤中,分离出乙酸乙酯选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产物应从上口倒出,因为乙酸乙酯比水密度小.
(6)为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2甲、乙的装置(乙同学待反应完毕冷却后再用饱和Na2CO3溶液提取烧瓶中产物).你认为乙装置合理,因为反应物能冷凝回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铝氢化钠( NaAIH4)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还原剂,其合成线路如图所示.

(1)铝氢化钠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H4+2H2O=NaAlO2+4H2↑.
(2)AlCl3与NaH反应时,需将AlCl3溶于有机溶剂,再将得到的溶液滴加到NaH粉末
上,此反应中NaH的转化率较低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沉淀在氢化钠表面,阻止了氯化铝和氢化钠进一步反应.
(3)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无水AlC13

①A中所盛装的试剂的名称高锰酸钾(或氯酸钾、重铬酸钾、次氯酸钙等)
②点燃D处酒精灯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其操作是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A中发生反应,待D中充满黄绿色的气体时点燃酒精灯.
(4)改变A、B试管中和D中的试剂就可以用该装置制取NaH.最好将B试管中原来的饱和食盐水改为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操作不当,制得的NaH中可能含有Na、Na2O2杂质.
(5)现设计如下四种装置测定铝氢化钠样品的纯度(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

从简约性、准确性考虑,最适宜的方案是乙(填编号).铝氢化钠与水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的标志是连续两次读数的氢气体积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某小组模拟制备氨基甲酸铵,反应如下:
2NH3(g)+CO2(g)═NH2COONH4(s)△H<0
(1)如用下图I装置制取氨气,锥形瓶中可选择的试剂是氢氧化钠固体(或浓氨水与碱石灰或浓氨水与生石灰)等.
(2)制备氨基甲酸铵的装置如下图Ⅱ所示,把NH3和CO2通入四氯化碳中,不断搅拌混合,生成的氨基甲酸铵的小晶体悬浮在CCl4中.当悬浮物较多时,停止制备.

注:CCl4与液体石蜡均为惰性介质.
①图I中滴加液体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液体石蜡鼓泡瓶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气泡,调节NH3与CO2通入比例(或通过观察气泡,控制NH3与CO2的反应速率),发生器用冰水冷却的原因是降低温度,提高反应物转化率(或降低温度,防止因反应放热造成产物分解).
②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实验方法是过滤(填写操作名称),为了得到干燥产品,应采取的方法是b(填写选项序号).
a.常压加热烘干      b.减压40℃以下烘干     c.高压加热烘干
(3)制得的氨基甲酸铵可能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
①设计方案,进行成分探究,请填写表中空格.
限选试剂:蒸馏水、稀HNO3、BaCl2溶液、Ba(OH)2溶液、AgNO3溶液、稀盐酸.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至固体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2: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溶液变浑浊,则证明固体中含有(NH42CO3
步骤3:取步骤2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Ba(OH)2溶液.溶液不变浑浊,则证明固体中不含有NH4HCO3
②根据①的结论:取氨基甲酸铵样品3.30g,用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充分处理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得沉淀质量为1.97g.则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物质的量分数为75.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酒是陈的香”,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分液漏斗,C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2)烧瓶B内装有乙酸、乙醇和沸石,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暴沸.实验过程中烧瓶B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
(3)烧杯D中所盛的溶液为饱和碳酸钠溶液,其主要作用是除去粗产品的乙酸、乙醇,降低酯在其中的溶解度小,有利于酯的分离.
(4)该实验中,若用3mol乙醇和1mol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充分反应后,能否生成1mol乙酸乙酯?不能(填“能”或“不能”) 原因是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不考虑原料损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0.A、B、C、D都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非金属元素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C原子的最外层p轨道的电子为半充满结构,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E位于第4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与A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图
(2)B、C、D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O>C.(用元素符号表示)
(3)CA3物质能与很多化合物通过配位键发生相互作用.CA3与第2周期中的另一种元素的氢化物相互作用得到的化合物X是科学家潜心研究的一种储氢原料,X是乙烷的等电子体;加热X会缓慢释放H2,转变为化合物Y,Y是乙烯的等电子体.
①化合物CA3的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X的结构式为(必须标明配位键).
②形成CA3物质的中心原子在X、Y分子中的杂化方式分别是sp3和sp2,Y分子中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5:1.
(4)在研究金矿床物质组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了E元素存在E-Ni-Zn-Sn-Fe多金属互化物.
①某种金属互化物具有自范性,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该金属互化物属于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可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鉴别.
②E能与类卤素(SCN)2反应生成E(SCN)2,类卤素(SCN)2对应的酸有两种,理论上硫氰酸(H-S-C≡N)的沸点低于异硫氰酸(H-N≡C≡S)的沸点,其原因是异硫氰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硫氰酸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③立方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与氯化钠相同,其中每个Ni周围有6个最近距离的氧原子,这些氧原子形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若NiO晶体的密度为ρg•cm-3,其晶胞边长为$\root{3}{\frac{75×4}{ρ{N}_{A}}}$cm(不必计算结果,阿伏加德罗常数常数的值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某化学反应2A?B+D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的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表.
实验
序号
浓度 mol•L-1
温度(℃)时间( min)
0102030405060
18001.00.800.670.570.500.500.50
2800c20.600.500.500.500.500.50
3800c30.920.750.630.600.600.6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1中,10~20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0.013mol•L-1•min-1
(2)实验2中,c2=1.0,反应经20min时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使用了催化剂.
(3)设10~20min内实验3中A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中A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填“>”、“=”或“<”)v1,且c3>(填“>”、“=”或“<”)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一般硫粉含有S(单斜)和S(正交)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常温下:
S(s,单斜)+O2(g)=SO2(g)+297.16kJ;
S(s,正交)+O2(g)=SO2(g)+296.83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g)+O2(g)=SO2(g)+Q3   Q3>297.16 kJ
B.单斜硫和正交硫互为同分异构体
C.常温下单斜硫比正交硫稳定
D.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