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已知A、B、C、D、E、F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和E同主族,A、B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C元素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F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B、C、E对应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2->O2->Na+(用具体微粒符号表示)
(3)A的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4)加热条件下,B单质与C单质的反应产物中含有化学键的名称是离子键、共价键,该产物溶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立即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先变红后褪色
(5)D的单质能与C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生成无色气体,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分析 A、B、C、D、E、F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和E同主族,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D为Al,E、R原子序数均大于Al,处于第三周期,而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E为S元素,F为Cl;B和E同主族,则B为O元素;A、B(氧)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A的原子序数小于B(氧),故A为N元素;C元素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处于IA族,原子序数介于氧、铝之间,故C为Na,据此解答.

解答 解:A、B、C、D、E、F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B和E同主族,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D为Al,E、R原子序数均大于Al,处于第三周期,而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E为S元素,F为Cl;B和E同主族,则B为O元素;A、B(氧)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A的原子序数小于B(氧),故A为N元素;C元素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处于IA族,原子序数介于氧、铝之间,故C为Na.
(1)F为Cl,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2->O2->Na+,故答案为:S2->O2->Na+
(3)A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氨气、硝酸,二者反应生成硝酸铵,属于离子化合物,故答案为:离子化合物;
(4)加热条件下氧气与钠的反应生成Na2O2,含有离子键、共价键,Na2O2溶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立即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由于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溶液颜色变红,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漂白有色物质,溶液颜色又褪去,观察到溶液颜色:先变红后褪色,
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2Na2O2+2H2O=4NaOH+O2↑;先变红后褪色;
(5)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质为Al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与氢气,氢氧化铝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反应中Al为还原剂、水为氧化剂,由2Al+6H2O=2Al(OH)3+3H2↑可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故答案为:3:1.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难度中等,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4)(5)为易错点,(4)中学生容易忽略过氧化钠的漂白性,(5)需要学生明白反应原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有下列各组物质:
A.O2和O3   B.${\;}_{6}^{12}$C和${\;}_{6}^{13}$C   C.CH3-CH2-CH2-CH3 
D.E.甲烷和庚烷F.和C(CH)3 
G.CH3COOH与HCOOCH3 H.金刚石与石墨
回答下列问题:
(1)B组互为同位素;          (2)E组属于同系物;
(3)C、G组互为同分异构体;      (4)D、F组是同一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B.乙醇和乙酸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乙烯和苯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葡萄糖和蔗糖都可发生银镜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已知乙烯能发生如图转化
(1)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2)写出化合物B中官能团的名称:羟基,C物质的名称:乙醛;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
①CH2=CH2+H2O$\stackrel{一定条件下}{→}$CH3CH2OH,反应类型加成反应;③,反应类型加聚反应.
(4)试设计一个较简单的实验证明D中所含的官能团为羧基(要求写出步骤、现象与结论.所用试剂自选).取少量D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如果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就证明D中含有羧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将等质量四块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人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后铜片质量与加热前相同的是(  )
A.氨水B.乙醇C.醋酸D.硝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甲、乙是电化学实验装置.
(1)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NaCl溶液,则:
①甲中石墨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
②乙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frac{\underline{\;通电\;}}{\;}$H2↑+Cl2↑+2OH-
③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乙烧杯上方,发现试纸先变蓝后褪色,这是因为过量的Cl2氧化了生成的I2.若反应中Cl2和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且生成两种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l2+I2+6H2O═10HCl+2HIO3
(2)若甲乙两烧杯中均盛有足量CuSO4溶液,则:
①甲中铁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②如果起始时乙中盛有200mLpH=5的CuSO4溶液(25℃),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变为1,若要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可向溶液中加入的物质是CuO(或CuCO3)(写化学式),其质量为0.8(或1.24)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1)基态碳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可表示为.第四周期与其有相同未成对电子数的过渡金属有Ti、Ni(填元素符号)
(2)第一电离能:C、N、O、F四种元素由大到小顺序F>N>O>C,原因是非金属性F、O、N、C依次减弱,但N由于P亚层半充满结构的稳定性,其第一电离能反而比O大,HCN、NF3分子构型分别是直线形和三角锥形.
(3)冰晶胞中水分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与金刚石晶胞类似.每个冰晶胞平均占有8个水分子,冰晶胞与金刚石晶胞排列方式相同的原因是水中的O和金刚石中的C都是sp3杂化,且水分子间的氢键具有方向性,每个水分子可与相邻的4个水分子形成4个氢键.
(4)C60的晶体中,分子为面心立方堆积,已知晶胞中C60分子中心间的最短距离为dcm,可计算C60晶体的密度为$\frac{720\sqrt{2}}{d{\;}^{3}N{\;}_{A}}$g/cm3
(5)请写出一个反应方程式以表达出反应前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反应后变为sp3:CH2═CH2+Br2→BrCH2CH2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铝热反应是铝的一个重要性质,该性质用途十分广泛,不仅被用于焊接钢轨,而且还常被用于冶炼高熔点的金属如钒、铬、锰等.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磁性氧化铁按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进行铝热反应,现象很壮观.取反应后的“铁块”溶于盐酸,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发现溶液变血红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可能混有没反应完的磁性氧化铁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熔融的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2)若证明上述所得“铁块”中含有金属铝,可选择氢氧化钠溶液(填试剂名称),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
(3)为克服图1甲的缺陷改用图乙装置进行铝热反应.取反应后的“铁块”溶于盐酸,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没有出现血红色.为测定该实验所得“铁块”的成分,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几种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如表所示.
Fe2+Fe3+Al3+Mg2+
开始沉淀时的pH7.52.84.29.6
沉淀完全时的pH9.04.0511
①试剂A应选择C,试剂B应选择D.(填序号)
A.稀盐酸  B.氧化铁  C.H2O2溶液  D.氨水  E.MgCO3固体
②灼烧完全的标志是前后两次灼烧质量相差不大于0.1g.
③若最终红色粉未M的质量为12.0g,则该“铁块”的纯度是84%.如果对所得过滤固体直接洗涤、烘干、称量,计算“铁块”的纯度,则计算结果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原因是Fe(OH)3在烘干过程中会有部分发生分解反应,质量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酸性介质的甲醇微生物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从Y电极流向X电极
B.02在Y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X电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H2O-6e-═CO2↑+6H+
D.若1mol电子在导线中通过,则有2mol的H+通过质子交换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