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制取硫酸铜的实验设计中,能体现“经济、高效、环保”精神的最佳方案是( )
A.铜与浓硫酸共热
B.用铜片和稀硫酸反应
C.先灼烧废铜屑生成氧化铜,然后再用浓硫酸溶解
D.适当温度下,使铜片在持续通入空气的稀硫酸中溶解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低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理念已深入人心,以下符合“低碳”理念的有________。
①多乘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
②多用电子贺卡,不用纸质贺卡
③酒精灯用完立即熄灭
④吃天然食品,穿棉质衣服
⑤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用石灰水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证明,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对此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放热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
B.所有的自发反应都是放热的
C.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一种重要因素
D.焓变是决定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唯一判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利用右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25 mol·L-1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57.3 kJ·mol-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B.分三次少量倒入C.一次迅速倒入
(3)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出)。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
(4)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t2/℃ | 温度差平均值(t2-t1)/℃ | ||
H2SO4 | NaOH | 平均值 | |||
1 | 26.2 | 26.0 | 26.1 | 29.5 |
|
2 | 27.0 | 27.4 | 27.2 | 32.3 | |
3 | 25.9 | 25.9 | 25.9 | 29.2 | |
4 | 26.4 | 26.2 | 26.3 | 29.8 |
②近似认为0.55 mol·L-1NaOH溶液和0.25 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依据上表数据计算中和热ΔH=__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镁、铝、铜三种金属粉末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
A.[Al(OH)4]- B.Cu2+ C.Al3+ D.M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厂的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e3+、Cu2+、Au3+等。有人设计了图中的工艺流程,利用常用的酸、碱和工业生产中的废铁屑,从废水中回收金,并生产一定量的铁红和氧化铜。
填写下面空白:
(1)图中标号处需加入的相应物质分别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写出①处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③处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红的化学式为________;分别写出铁红和氧化铜在工业上的一种主要用途:铁红________;氧化铜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加热、称重的方法鉴别Na2CO3固体和NaHCO3固体
B.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固体和NaOH固体
C.用KSCN溶液鉴别FeCl3溶液和Fe2(SO4)3溶液
D.用丁达尔效应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干燥pH试纸测定某新制氯水的pH
B.用图1装置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C.用图2装置能验证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D.用25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 KMn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