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如图装置中,容器甲内充入0.1mol NO气体,干燥管内装有一定量Na2O2,从A处缓慢通入CO2气体.恒温下,容器甲中活塞缓慢由D向左移动,当移至C处时容器体积缩小至最小,为原体积的$\frac{9}{10}$,干燥管中物质的质量增加2.24g随着CO2的继续通入,活塞又逐渐向右移动.已知:2Na2O2+2CO2═2Na2CO3+O2   2NO+O2═2NO2  2NO2?N2O4(不考虑活塞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活塞从D处移动到C处的过程中,通入CO2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
B.NO2转化为N2O4的转换率为20%
C.活塞移至C处后,继续通入0.01mol CO2,此时活塞恰好回到D处
D.若改变干燥管中Na2O2的量,要通过调节甲容器的温度及通入CO2的量,使活塞发生从D到C,又从C到D的移动,则Na2O2的质量应大于1.56g

分析 A.干燥管内质量增重,由于发生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利用差量法计算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B.容器甲中发生反应2NO+O2=2NO2,2NO2?N2O4,根据①计算生成氧气的体积,进而计算n(O2),根据过量计算,判断氧气与NO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此过程容器甲的体积不变,此后由于发生反应2NO2?N2O4,甲容器的体积减小,根据体积变化,判断混合气体物质的量减少量,根据差量法计算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再根据转化率定义计算;
C.活塞移至C,体积不会再减少,则干燥管中Na2O2已反应完,活塞由C向D移动,体积扩大,2NO2?N2O4平衡左移,使二者物质的量增多,活塞移至D时,气体物质的量共增加0.01 mol,因此所需CO2必小于0.01 mol;
D.实现从D→C的移动,只能通过降温使2NO2?N2O4的平衡向右移动(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减少量,根据差量法计算至少含有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关系式2Na2O2→O2→2NO→2NO2,计算过氧化钠的最少物质的量,再根据m=nM计算.

解答 解:A.设通入标准状况下CO2气体的体积为x,产生氧气的体积为y,则:
2Na2O2+2CO2=2Na2CO3+O2 质量装置△m
     2×22.4 L   22.4 L   56 g
        x         y       2.24 g
所以56 g:2.24g=2×22.4 L:x,解得x=1.792L,
56 g:2.24g=22.4 L:y,解得y=0.896L,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1.792L,故A错误;
B.由A计算可知,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n(O2)=$\frac{0.896L}{22.4L/mol}$=0.04mol,
      2 NO+O2=2 NO2
      2    1     2
0.08mol 0.04 mol 0.08 mol
0.1 mol>0.08 mol,所以NO过量,生成NO2的物质的量为0.08 mol.
   2NO2?N2O4 物质的量减少△n
    2     1      1
0.02 mol    0.1 mol×(1-$\frac{9}{10}$)=0.01mol
所以NO2转化为N2O4的转化率为$\frac{0.02mol}{0.08mol}$×100%=25%,故B错误;
C.活塞移至C,体积不会再减少,则干燥管中Na2O2已反应完,活塞由C向D移动,体积扩大,2NO2?N2O4平衡左移,使二者物质的量增多,活塞移至D时,气体物质的量共增加0.01 mol,因此所需CO2必小于0.01 mol,故C错误;
D.实现从D→C的移动,只能通过降温使2NO2?N2O4的平衡向右移动(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即降温时 2NO2?N2O4 物质的量减少△n
         2    1      1
      0.02 mol 0.1 mol×(1-$\frac{9}{10}$)
即容器中至少应有0.02 mol的NO2,根据转化关系式可知:2Na2O2→O2→2NO→2NO2,至少需要Na2O20.02 mol,所以其质量最小值为0.02 mol×78 g/mol=1.56 g,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NO、CO2和过氧化钠反应的有关计算与判断,试题综合性强,过程复杂,计算量很大,难度很大,为易错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NH4F水溶液中含有HF,因此NH4F溶液不能存放于玻璃试剂瓶中
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中加入CCl4,CC1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红矾钠(重铬酸钠:Na2Cr2O7•2H2O)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用铬铁矿(主要成分是FeO•Cr2O3)制备红矾钠的过程中会发生如下反应:4FeO+Cr2O3(s)+8Na2CO3(s)+7O2?8Na2CrO4(s)+2Fe2O3(s)+8CO2△H<0

(1)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8}(C{O}_{2})}{{c}^{7}({O}_{2})}$.
(2)图1、图2表示上述反应在t1时达到平衡,在t2时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曲线.由图1判断,反应进行至t2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对平衡体系降温(用文字表达);由图2判断,t2到t3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b(填写序号).
a.升高温度     b.加了催化剂      c.通入O2      d.缩小容器体积
(3)工业上可用上述反应中的副产物CO2来生产甲醇:CO2(g)+3H2(g)?CH3OH(g)+H2O(g),
①已知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则下列图象图3正确的是AC
②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考查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填序号)

A.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v(CH3OH)=$\frac{{n}_{A}}{{i}_{A}}$ mol•L-1•min-1
B.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frac{n({H}_{2})}{n(C{H}_{3}OH)}$增大
③在T1温度时,将1molCO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恒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CO2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1-$\frac{a}{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碳、氮广泛的分布在自然界中,碳、氮的化合物性能优良,在工业生产和科技领域有重要用途.

(1)氮化硅(Si3N4)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可由SiO2与过量焦炭在1300~1700°C的氮气流中反应制得:3SiO2(s)+6C(s)+2N2(g)?Si3N4(s)+6CO(g)△H=-1591.2kJ/mol,则该反应每转移1mole-,可放出的热量为132.6kJ.
(2)高温时,用CO还原MgSO4可制备高纯MgO.
①750℃时,测得气体中含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MgSO4 $\frac{\underline{\;高温\;}}{\;}$2MgO+CO2+SO2+SO3
②由MgO制成的Mg可构成“镁-次氯酸盐”电池,其装置示意图如图1,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ClO-+2e-+H2O=Cl-+2OH-
(3)某研究小组将三组CO(g)与H2O(g)的混合气体分别通入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组温度/℃起始量/mol平衡量/mol达平衡所需时间/min
COH2OCOH2
1650240.51.55
2900120.50.5-
①实验Ⅰ中,前5min的反应速率v(CO2)=0.15mol/(L.min).
②下列能判断实验Ⅱ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写选项序号)ad.
a.容器内CO、H2O、CO2、H2的浓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v(CO)=v(CO2
e.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③若实验Ⅲ的容器是绝热的密闭容器,实验测得H2O(g)的转化率H2O%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b点v>v(填“<”、“=”或“>”),t3~t4时刻,H2O(g)的转化率H2O%降低的原因是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因反应为放热反应且反应容器为绝热容器,故容器内温度升高,反应逆向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A、B、C、D、E是中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某些物质可能已略去.已知D是单质,C、E是化合物.
(1)若A是单质,其水溶液具有漂白性,D在常温下为固态,B在常温下为气体,E是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①A的电子式为
②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Cl2+H2S=S+2HCl;
II的化学方程式3Cl2+2NH3=N2+6HCl;
(2)若B是单质,工业上用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B.B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D是无色无味的气体,E是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①则D的化学式为H2
②写出工业上用电解法制B单质的化学方式2Al2O3$\frac{\underline{\;电解\;}}{\;}$4Al+3O2↑.
③若C溶液显酸性,其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为Al3++3H2O?Al(OH)3+3H+;若C溶液显碱性,则反应II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实验操作:①用50mL量筒量取5mL蒸馏水;②称量没有腐蚀性固体药品时,把药品放在托盘上称量;③倾倒液体时试剂不对准容器口;④块状药品都要用药匙取用;⑤固体药品用广口瓶保存.其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⑤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采用如图装置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制溴苯并检验HBr
B.
制乙炔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比较醋酸、碳酸、苯酚酸性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碱式氧化镍(NiOOH)可用作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以含镍(Ni2+)废液为原料生产NiOOH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1)加入Na2CO3溶液时,确认Ni2+已经完全沉淀的实验方法是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1~2滴Na2CO3溶液,无沉淀生成
(2)已知Ksp[Ni(OH)2]=2×10-15,欲使NiSO4溶液中残留c(Ni2+)≤2×10-5 mol•L-1,调节pH的范围是pH≥9
(3)写出在空气中加热Ni(OH)2制取NiOOH的化学方程式:4Ni(OH)2+O2$\frac{\underline{\;\;△\;\;}}{\;}$4NiOOH+2H2O
(4)若加热不充分,制得的NiOOH中会混有Ni(OH)2,其组成可表示为xNiOOH•yNi(OH)2.现称取9.18g样品溶于稀硫酸,加入100mL 1.0mol•L-1 Fe2+标准溶液,搅拌至溶液清亮,定容至200mL.取出20.00mL,用0.010mol•L-1 KMnO4标准溶液滴定,用去KMnO4标准溶液20.00mL,试通过计算确定x、y的值.涉及反应如下(均未配平):
NiOOH+Fe2++H+--Ni2++Fe3++H2O
Fe2++MnO${\;}_{4}^{-}$+H+--Fe3++Mn2++H2O
则x=9;y=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硅是信息产业、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的基础材料.锌还原四氯化硅是一种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制备硅的方法,该制备过程示意如下:

(1)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ⅣA族.
(2)已知反应Ⅰ得到的粗硅中含有SiC,其中Si和Si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写出制造粗硅时的反应方程式3SiO2+7C$\frac{\underline{\;高温\;}}{\;}$2Si+SiC+6CO↑.SiC熔融时不导电,工业上常用作耐火和高温炉的材料,由此推知,它属于原子晶体.
(3)因为SiCl4遇水剧烈水解生成SiO2和一种酸,所以整个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水条件.在干燥Cl2时,从有利于充分干燥和操作安全的角度考虑,需将约90℃的潮湿氯气先冷却至12℃,然后再通入到浓H2SO4中.冷却的作用是使水蒸气冷凝,减少进入浓硫酸的水,保持浓硫酸持续的吸水性,同时降低放出的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