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装置中,a、b都是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呈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是阳极,Pt是阴极。
B.x是负极,y是正极。
C.a极和Pt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D.CuSO4溶液pH值不变,U形管溶液pH值增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电解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②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③金属和石墨导电均为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
④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解的原理有可能实现
⑤电镀过程相当于金属的“迁移”,可视为物理变化。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③④⑤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试根据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
(1)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mol/L。
现在需要475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6 mol/L稀盐酸,用上述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
(2)需要量取________ mL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3)配制过程中,除需使用烧杯、量筒、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 、 。
(4)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要求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___________
A.用30mL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浓盐酸的体积,慢慢沿杯壁注入盛有少量蒸馏水(约30mL)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所选用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刻线1—2cm处
(5)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会使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
A.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线,未做任何处理
B.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
C.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刻线
D.在配制前用已知浓度的稀盐酸润洗容量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B.如果某化学反应的ΔH和ΔS均小于0,则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C.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D.反应物的总焓大于生成物的总焓时,Δ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产生气泡的速率
B.镀层破损后,白铁(镀锌的铁)比马口铁(镀锡的铁)更易腐蚀
C.电镀时,应把镀件置于电解槽的阴极
D.钢铁表面常易锈蚀生成Fe2O3·n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 和SO3 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 和SO3 为电解质
B.25℃时、用醋酸溶液滴定等浓度NaOH 溶液至pH=7,V 醋酸<V NaOH
C.向NaAlO2 溶液中滴加NaHCO3 溶液,有沉淀和气体生成
D.AgCl 易转化为AgI 沉淀且K(AgX)=c(Ag+ )·c(X—),故K(AgI)<K(Ag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强碱性溶液中:K+、Al3+、、
B.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Mg2+、、
C.含有0.1 mol·L-1Ca2+溶液在中:Na+、K+、、
D.室温下,pH=1的溶液中: Na+、Fe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且加入过量NaOH溶液或过量稀盐酸均能得到澄清溶液的是 ( )
A. Fe3+、CI-、Na+、 B. Al3+、Na+、
、
C. Ag+、Na+、、
D. AlO2-、
、K+、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室温下,有关下列四种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忽略溶液混合的体积变化)
① | ② | ③ | ④ | |
pH | 12 | 12 | 2 | 2 |
溶液 | 氨水 | 氢氧化钠溶液 | 醋酸 | 盐酸 |
A.在①、②中分别加入氯化铵晶体,两溶液的pH值均增大
B.分别将等体积的①和②加水稀释120倍,所得溶液的pH:①>②
C.把①、④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Cl-)>c(NH4+)>c(OH-)>c(H+)
D.将溶液②和溶液③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所得溶液pH=7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