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在世界上首先得到了氯气.已知Cl2和碱溶液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不同,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图中:A为氯气发生装置;B的试管里盛有15mL 30% KOH溶液,并置于水浴中;C的试管里盛有15mL 8% NaOH溶液,并置于冰水浴中;D的试管里盛有紫色石蕊试液.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制取氯气时,在圆底烧瓶里加入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填仪器名称)向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盐酸.装置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制取氯酸钾是在装置B中进行的,装置B中制取氯酸钾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3Cl2+6KOH$\frac{\underline{\;\;△\;\;}}{\;}$KClO3+5KCl+3H2O.该小组同学发现制得的氯酸钾产量偏低,原因是氯气中含有杂质,改进方法是在装置A、B之间加一个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3)实验中装置D的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4)请在装置图方框中画出上述实验还缺少的装置,并注明试剂.
(5)该小组同学认为:SO2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但是如果将SO2和Cl2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则会发现褪色效果并不像该小组同学想象的那样.请你分析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SO2+Cl2+2H2O=4H++SO42-+2Cl-

分析 (1)装置图分析可知,制备氯气的原理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浓盐酸从分液漏斗中加入;
(2)氯气与氢氧化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氯酸钾和水;氯气中可能含有氯化氢气体,AB间增加一个洗气装置,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吸收氯化氢,避免产生误差;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既有酸性,又具有漂白性;
(4)E为尾气吸收装置需要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据此画出装置图;
(5)SO2和Cl2按1:1通入,SO2和Cl2恰好反应,二者反应生成H2SO4和HCl,生成物都无漂白性;

解答 解:(1)制备氯气的原理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浓盐酸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氯气与氢氧化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氯酸钾和水,化学方程式:3Cl2+6KOH$\frac{\underline{\;\;△\;\;}}{\;}$KClO3+5KCl+3H2O;氯气中可能含有氯化氢气体,AB间增加一个洗气装置,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吸收氯化氢,避免产生误差,
故答案为:3Cl2+6KOH$\frac{\underline{\;\;△\;\;}}{\;}$KClO3+5KCl+3H2O;在装置A、B之间加一个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既有酸性,又具有漂白性,能够使石蕊先变红色后褪色,
故答案为: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4)剩余的氯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装置图为,故答案为:
(5)SO2和Cl2按1:1通入,SO2和Cl2恰好反应,二者反应生成H2SO4和HCl,生成物都无漂白性,化学方程式为:SO2+Cl2+2H2O=4H++SO42-+2Cl-
故答案为:SO2+Cl2+2H2O=4H++SO42-+2Cl-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掌握并熟练应用氯气的有关化学反应原理是解题关键,注意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条件不同得到产物不同,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有机物C7H15OH,若它的消去反应产物有三种,则它的结构简式为(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所示是甲烷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装置,乙池中的两个电极一个是石墨电极,一个是铜电极,工作时A、B两个电极的质量都不减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电极的材料是石墨,电极名称是阳极,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加入甲烷的铂电极电极名称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
(2)乙池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frac{\underline{\;通电\;}}{\;}$=Cl2↑+H2↑+2OH-
(3)在此过程中,乙池中某一电极析出氢气0.56L(标准状况),甲池中理论上消耗氧气0.28L(标准状况下);若此时乙池溶液的体积为500mL,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则乙池中溶液的pH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中有Na+,无K+
B将SO2和CO2气体分别通入水中至饱和,立即用pH计测两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H2SO3酸性强于H2CO3
C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未出现血红色铝热剂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铁的氧化物
D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几滴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某原电池的总反应是Zn+Cu2+═Zn2++Cu,则该原电池的组成正确的是(  )
ABCD
正极ZnFe碳棒Cu
负极碳棒ZnZnZn
电解质溶液CuCl2H2SO4CuSO4ZnCl2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碱式滴定管取23.10mL溴水
B.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C.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某学生使用这一原理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且利用制得的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此实验结果所得Ca(ClO)2产率太低,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管中存在两个副反应:
①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将U形管置于冷水浴中.
②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写出此反应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为避免此副反应发生,应采取的措施是在B、C之间增加一个饱和食盐水洗气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ClO2与Cl2的氧化性相近,常温下均为气体,在自来水消毒和果蔬保鲜等方面应用广泛?某兴趣小组通过图1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制备?吸收?释放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1)仪器C的名称是:球形干燥管?安装F中导管时,应选用图2中的:b(填“a”或“b”)
(2)打开B的活塞,A中氯酸钠和稀盐酸混和产生Cl2和ClO2,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为使ClO2在D中被稳定剂充分吸收,可采取的措施是调节分液漏斗B的旋塞,减缓(慢)稀盐酸滴加速度?
(3)关闭B的活塞,ClO2在D中被稳定剂完全吸收生成NaClO2,此时F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则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Cl2
(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NaClO2可发生反应生成NaCl并释放出ClO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H++5ClO2?═Cl?+4ClO2↑+2H2O,在ClO2释放实验中,打开E的活塞,D中发生反应,则装置F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ClO2生成?
(5)已吸收ClO2气体的稳定剂Ⅰ和Ⅱ,加酸后释放Cl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若将其用于水果保鲜,你认为效果较好的稳定剂的保鲜原因是:稳定剂Ⅱ可以缓慢释放ClO2,能较长时间维持保鲜所需的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向一定量FeO、Fe、Fe3O4的混合物中加入200mL1mol/L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并放出224mL(标准状况)气体,所得溶液经检验不含Fe3+.若用足量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铁的质量是(  )
A.11.2gB.5.6gC.2.8gD.无法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