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选项 |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 相应实验 |
A |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 | CuSO4溶液的浓缩结晶 |
B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 | 用盐酸除去BaSO4中的少量BaCO3 |
C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 用固体NaCl配制0.5mol/L的溶液 |
D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 | 用溴水和CCl4除去NaBr溶液中的少量NaI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反应4(NH4)2SO4→N2↑+6NH3↑+3SO2↑+SO3↑+7H2O的产物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 无沉淀生成 |
| B. | 得到的沉淀是BaSO4和BaSO3组成的混合物 |
| C. | 得到的沉淀是纯净物 |
| D. | 肯定没有BaSO3生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浓度Na2CO3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两者反应只生成CuCO3一种沉淀;
乙同学认为这两者相互促进水解反应,生成一种Cu(OH)2沉淀;
丙同学认为生成CuCO3和Cu(OH)2两种沉淀。
(查阅资料知:CuCO3和Cu(OH)2均不带结晶水)
Ⅰ.按照乙同学的理解Na2CO3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_ ;
在探究沉淀物成分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并净化。具体操作为 ①过滤②洗涤③干燥。
Ⅱ.请用下图所示装置,选择必要的试剂,定性探究生成物的成分。
(1)各装置连接顺序为 。
(2)装置C中装有的试剂名称是 。
(3)按你的装置连接顺序,甲的猜想是正确的,则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来说明甲的猜想是正确的。
Ⅲ.若CuCO3和Cu(OH)2两者都有,丙同学通过装置Ⅰ进行定量分析来测定其组成。
(1)实验有关操作为:①往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样品:②从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③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④测定收集到水的体积。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口瓶中水的上面覆盖了一层植物油,若瓶中的液体没有装满(上方留有少量空间),实验测得CO2的体积将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若实验中测得样品的质量为wg,气体的体积为aL(标况下),则样品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CuCO3的式量为124)。
(4)丁同学认为,丙同学的实验方法,可能因气体体积测量不准,导致误差较大。建议改用图中的Ⅱ、III装置进行实验。只需进行简单而又必要的数据测定,可比较准确地确定样品中CuCO3的质量分数,较合理的装置_______(填代号)。但是丁同学的装置仍然有缺陷,所测结果将偏高或偏低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选项 | 被提纯的物质 | 杂质 | 除杂试剂 | 除杂方法 |
A | CO(g) | CO2(g) | NaOH 溶液、浓 H2SO4 | 洗气 |
B | NH4Cl(aq) | Fe3+(aq) | NaOH溶液 | 过滤 |
C | Cl2(g) | HCl(g) | 饱和食盐水、浓H2SO4 | 洗气 |
D | Na2CO3(s) | NaHCO3(s) | — | 灼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H2O等气体。用a.无水硫酸铜、b.澄清石灰水、c.红热氧
化铜、d.生石灰、e.品红溶液等可将其一一检出,检出的正确顺序是
A.混合气→a→e→e→b→d→c B.混合气→c→d→e→e→a
C.混合气→a→e→b→a→d→c D.混合气→b→e→a→d→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A.氢氟酸保存在无色玻璃试剂瓶中
B.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具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C.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D.新制的氯水通常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