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A、B、X、Y、Z为周期表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
①A为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②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
③Y的基态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
④A、B、Y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是新装修居室中常含有的一种有害气体,A、B两种元素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N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机溶剂;
⑤Z有“生物金属”之称,Z4+离子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答题时,A、B、X、Y、Z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化合物M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其中心原子采取sp2杂化;化合物N的固态时的晶体类型为分子晶体.
(2)B、X、Y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O<N.
(3)由上述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与BY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为N2O(写分子式).
(4)由B、X、Y三种元素所组成的BXY-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可与NaClO反应,生成X2、BY2等物质.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NO-+2H++3ClO-═N2↑+2CO2↑+3C1-+H2O.
(5)Z原子基态时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24s2,Z的一种含氧酸钡盐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体内与每个“Z”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氧原子数为6.

分析 A、B、X、Y、Z为周期表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①A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②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则B为C元素;③X的基态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X为O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可知,X为N元素;④A、B、Y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是新装修居室中常含有的一种有害气体,A、B两种元素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N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机溶剂,则M为HCHO,N为C6H6;⑤Z有“生物金属”之称,Z4+离子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原子序数为22,则Z为Ti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 解:A、B、X、Y、Z为周期表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①A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②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则B为C元素;③X的基态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X为O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可知,X为N元素;④A、B、Y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是新装修居室中常含有的一种有害气体,A、B两种元素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N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机溶剂,则M为HCHO,N为C6H6;⑤Z有“生物金属”之称,Z4+离子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原子序数为22,则Z为Ti元素.
(1)化合物M为HCHO,碳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为0,碳原子的σ键数为3,则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化合物N为苯,由苯分子直接构成的,则N在固态时的晶体类型为分子晶体,
故答案为:平面三角形;sp2;分子晶体;
(2)B、X、Y三种元素的分别为C、N、O,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则C元素的最小,但N原子的电子排布中2p轨道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则失去1个电子更难,第一电离能高于O元素,故第一电离能C<O<N,
故答案为:C<O<N;
(3)与CO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为N2O,
故答案为:N2O;
(4)由C、N、O三种元素所组成的CNO-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可与NaClO反应,生成N2、CO2等物质.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NO-+2H++3ClO-═N2↑+2CO2↑+3C1-+H2O,
故答案为:2CNO-+2H++3ClO-═N2↑+2CO2↑+3C1-+H2O;
(5)Z为Ti,核外电子数为22,原子基态时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24s2,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24s2,由晶体结构图可知,晶体内与每个Z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氧原子在棱的位置,关于Z原子对称,则氧原子数为3×2=6,
故答案为:3d24s2;6.

点评 本题是对物质结构的考查,涉及分子结构、杂化轨道、电离能、核外电子排布式、晶胞结构等,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理解同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发生异常情况,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有机物TPE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6H22
B.该有机物属于苯的同系物
C.该有机物的一氯代物有4种
D.该有机物既可发生氧化反应,又可发生还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化学物质的认识和发现的历程,其中铁、硝酸钾、青霉素、氨、乙醇、二氧化、聚乙烯、二氧化硅等17种“分子”改变过人类的世界.
(1)铁原子在基态时,价电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2)硝酸钾中NO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写出与NO3-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非极性分子化学式BF3[SO3( g)、BBr3等].
(3)6氨基青霉烷酸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采用sp3杂化的原子有C、N、O、S.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填字母序号).
a.乙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导致其沸点比氯乙烷高
b.钨的配合物离子[W(CO)5OH]-能催化固定CO2,该配离子中钨显-1价
c.聚乙烯()分子中有5n个σ键
d.由下表中数据可确定在反应Si(s)+O2(g)═SiO2(s)中,每生成60g SiO2放出的能量为(2c-a-b) kJ
化学键Si-SiO═OSi-O
键能(kJ•mol-1abc
(5)铁和氨气在640℃可发生置换反应,产物之一的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Fe+2NH3$\frac{\underline{\;640℃\;}}{\;}$2Fe4N+3H2.若两个最近的Fe原子间的距离为s cm,则该晶体的密度是$\frac{119\sqrt{2}}{2{s}^{3}{N}_{A}}$g•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下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提示:通常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来检验物质中含有醛基)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连接安装完毕,进行实验前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答:关闭活塞K2,打开K1,点燃B处酒精灯,A中液体压入长管中;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A中恢复原状(或关闭K1,打开K2,点燃B处酒精灯,D中长管口冒气泡;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D中液体倒吸入长管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对A中的乙醇采用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为使A中乙醇较长时间地平稳地气化成乙醇蒸气.
(3)实验时,点燃B处的酒精灯后,先预热直玻璃管,再集中火焰加热铜丝,随后向装置中不断地缓缓鼓入空气,此时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移去酒精灯,继续不断缓缓地鼓入空气,B中仍重复如上现象,说明B处发生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4)装置C的作用是检验乙醇氧化产生的H2O,能在此处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
(5)装置D中的现象是产生砖红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铁在自然界分别广泛,在工业、农业和国防科技中有重要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用铁矿石(赤铁矿)冶炼生铁的高炉如图(a)所示.原料中除铁矿石和焦炭外含有石灰石.除去铁矿石中脉石(主要成分为SiO2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frac{\underline{\;高温\;}}{\;}$CaO+CO2↑;CaO+SiO2$\frac{\underline{\;高温\;}}{\;}$CaSiO3;高炉排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有N2、CO2和CO(填化学式).
(2)已知:①Fe2O3 (s)+3C(s)═2Fe(s)+3CO(g)△H=+494kJ•mol-1
②CO(g)+$\frac{1}{2}$O2(g)═CO2(g)△H=-283kJ•mol-1
③C(s)+$\frac{1}{2}$O2(g)═CO  (g)△H=-110kJ•mol-1
则反应Fe2O3 (s)+3C(s)+$\frac{3}{2}$O2(g)═2Fe(s)+3CO2 (g) 的△H=-355kJ•mol-1.理论上反应②③放出的热量足以供给反应①所需的热量(填上述方程式序号)
(3)有人设计出“二步熔融还原法”炼铁工艺,其流程如图(b)所示,其中,还原竖炉相当于高炉的炉腰部分,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熔融造气炉相当于高炉的炉腹部分.
(4)铁矿石中常含有硫,使高炉气中混有SO2 污染空气,脱SO2 的方法是碱液或氢氧化钠、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氰化钠(NaCN)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用于化学合成、电镀、冶金等方面.NaCN有剧毒,含氰废水需经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某电镀厂含氰废水的一种工业处理流程如下:

已知:HCNO的结构式是:H-O-C≡N
HCN的Ka=6.02×10-10
[Ag(CN)2]-(aq)?Ag+(aq)+2CN-(aq)  K=1.3×10-21
回答下列问题:
(1)CN-中两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请写出CN-的电子式
(2)氰化钠遇水会产生剧毒氢氰酸,请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CN-+H2O?HCN+OH-
(3)向发生塔中通水蒸汽的目的是促使HCN挥发进入吸收塔.
(4)氧化池中氰化物的降解分两步进行,CN-被氯气氧化成低毒的CNO-,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CN-+Cl2+2OH-=CNO-+2Cl-+H2O,CNO-被氯气氧化成无毒的两种气体,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2CNO-+3Cl2+4OH-═N2↑+CO2↑+6Cl-+2H2O
(5)贮水池中废水须先经碱化后再进行氧化的原因防止生成HCN.
(6)电镀厂电镀银时需要降低镀层金属的沉积速度,使镀层更加致密.电解液使用Na[Ag(CN)2],请写出阴极反应式[Ag(CN)2]-+e-=Ag+2CN-,解释工业电镀中使用氰离子(CN-)的原因Ag+和CN-可以结合成稳定的络合物,可以控制银离子浓度,使镀层致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已知:2C(s)+O2(g)═2CO(g)△H=-217kJ•mol-1
C(s)+H2O(g)═CO(g)+H2(g)△H=bkJ•mol-1
H-H、O-H和O=O键的键能分别为436、462和495kJ•mol-1,则b为(  )
A.+352B.+132C.-120D.-3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图象表达正确的是(  )
A.
等质量锌粉与足量盐酸反应
B.
氢气与氧气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C.
   气态氢化物沸点
D.
   催化反应与非催化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列反应制取水合肼(N2H2•H2O):CO(NH2)+2NaOH+NaClO=Na2CO3+N2H4•H2O+NaCl
实验一:制备NaClO溶液
(1)将氯气通入到盛有NaOH的锥形瓶中,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OH-=ClO-+Cl-+H2O;
实验二:制取水合肼(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控制反应温度,将分液漏斗中溶液缓慢滴入三颈烧瓶中,充 分反应.加热蒸馏三颈烧瓶内的溶液,收集108~114℃馏分.(已知:N2H4•H2O+2NaClO=N2↑+3H2O+2NaCl)
(2)分液漏斗中的溶液是A(填标号A或B);
A.NaOH和NaClO混合溶液B.CO (NH2) 2溶液
选择的理由是如果次氯酸钠溶液装在烧瓶中,反应生成的水合肼会被次氯酸钠氧化;
实验三:测定馏分中肼含量
水合肼具有还原性,可以生成氮气.测定水合肼的质量分数可采用下列步骤:
a.称取馏分5.000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经稀释、转移、定容等步骤,配制250mL溶液.
b.移取25.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10mL水,摇匀.
c.用0.2000mol/L碘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微黄色且半分钟内不消失,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保持在6.5左右.记录消耗碘的标准液的体积.
d.进一步操作与数据处理
(3)水合肼与碘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H4•H2O+2I2=N2↑+4HI+H2O;滴定过程中,NaHCO3能控制溶液的pH在6.5左右,原因是生成的HI与NaHCO3反应;
(4)滴定时,碘的标准溶液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选填:“酸式”或“碱式”);若三次滴定消耗碘的标准溶液的平均体积为18.00mL,则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18.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