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T、X、Y、Z、Q、R、W为周期表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
①W的原子序数为29,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
②T原子所处的周期数、族序数分别与其原子序数相等;
③X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数相同;
④Z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为ns2npn+2
⑤在该元素所在周期中,Q的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⑥R的单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基态原子的M层上有1个未成对的p电子;
(1)X、Y、Q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C>Na(用元素符号表示).
(2)Y的氢化物分子间能形成氢键,R的氢化物分子间不易形成氢键,原因是Cl的原子半径比N大.
(3)W的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该元素与元素X、Y能形成的[W(XY)4]2-离子中,含有的化学键是bd.
a.离子键b.极性键c.非极性键d.配位键
(4)T、X、Z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是新装修居室中常见的有害气体,它的分子式为XT2Z,分子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则该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sp2杂化,1molM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3:1.
(5)X与Y原子结合形成的X3Y4晶体,其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类似,但硬度比金刚石大,请解释原因是氮原子半径小于碳,氮碳形成的共价键键长更短,键能更大,键更稳定.
(6)WR的晶胞结构如图27所示,阴离子周围最近的阳离子有4个;WR晶体的密度为ag•cm-3,则晶胞的体积是=$\frac{4×99.5g•mo{l}^{-1}}{ag•cm{\;}^{-3}×6.02×10{\;}^{23}mo{l}^{-1}}$(只要求列出计算式).

分析 ①W的原子序数为29,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则W是Cu元素;
②T原子所处的周期数、族序数分别与其原子序数相等,则T是H元素;
③X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数相同,则X是C元素;
⑤在该元素所在周期中,Q的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小,且Q原子序数大于X,所以Q是Na元素;
④Z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为ns2npn+2,且Z原子序数小于Q,Z属于第二周期元素,所以n=2,则Z是O元素,Y是N元素;
⑥R的单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基态原子的M层上有1个未成对的p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Q,则R是Cl元素,据此答题.

解答 解:①W的原子序数为29,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则W是Cu元素;
②T原子所处的周期数、族序数分别与其原子序数相等,则T是H元素;
③X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数相同,则X是C元素;
⑤在该元素所在周期中,Q的基态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小,且Q原子序数大于X,所以Q是Na元素;
④Z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为ns2npn+2,且Z原子序数小于Q,Z属于第二周期元素,所以n=2,则Z是O元素,Y是N元素;
⑥R的单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基态原子的M层上有1个未成对的p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Q,则R是Cl元素;
(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由于非金属性N>C>Na,故电负性:N>C>Na,故答案为:N>C>Na;
故答案为:sp3;孤电子对间的排斥力大于孤电子对和成键电子对键的排斥力;
(2)Y的氢化物为氨气,R的氢化物为HCL,氨气分子间易形成氢键,原因是Cl的原子半径比N大,
故答案为:Cl的原子半径比N大;
(3)W为Cu,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则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该元素与元素Y、T能形成的[Cu(NH34]2+离子中,含有的化学键为极性键和配位键,则bd正确,
故答案为:3d104s1;bd;
(4)XT2Z的分子式为CH2O,呈平面三角形,则C原子采取sp2杂化;1molM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3:1,
故答案为:sp2;3:1;
(5)C与N原子结合形成的C3N4晶体,其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类似,说明都是原子晶体,但硬度比金刚石大,是因为氮原子半径小于碳,氮碳形成的共价键键长更短,键能更大,键更稳定,
故答案为:氮原子半径小于碳,氮碳形成的共价键键长更短,键能更大,键更稳定;
(6)由CuCl的晶胞结构可知,与Cl-离子周围最近的阳离子有4个,构成四面体结构;CuCl晶胞中Cu原子数目为4,Cl原子数目为4个,则晶胞的质量为$\frac{4×99.5g•mo{l}^{-1}}{6.02×1023mo{l}^{-1}}$,晶体的密度为a g•cm-3,则晶胞的体积=$\frac{\frac{4×99.5g•mo{l}^{-1}}{6.02×10{\;}^{23}mo{l}^{-1}}}{ag•c{m}^{-3}}$=$\frac{4×99.5g•mo{l}^{-1}}{ag•cm{\;}^{-3}×6.02×10{\;}^{23}mo{l}^{-1}}$,
故答案为:4;$\frac{4×99.5g•mo{l}^{-1}}{ag•cm{\;}^{-3}×6.02×10{\;}^{23}mo{l}^{-1}}$.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结构和性质,正确推断元素是解本题关键,明确构造原理、晶体类型的判断、杂化方式的判断、晶胞计算的方法等即可解答,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B.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越强,该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
C.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D.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多种形式,如离子键、共价键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A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A晶体做焰色反应实验,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
②取少量A晶体溶于水可以得到无色的溶液,该溶液使石蕊变红.
③取少量A的溶液加过量氨水,有白色沉淀B生成.
④过滤除去③中的B后,在滤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C生成,C不溶于稀硝酸.
⑤取少量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无色溶液D.
⑥取少量B滴加盐酸,得无色溶液E.
⑦将47.4gA晶体在120℃下加热脱水,剩余物的质量为25.8g.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结果确定A、B、C、D、E,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A:KAl(SO42•12H2O,B:Al(OH)3,C:BaSO4,D:NaAlO2,E:AlC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所示装置是化学实验室中的常用装置,它有多种用途,以下各项用途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
A.洗气装置:瓶内放一定体积溶液,由a管口进气
B.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瓶内充满水,由b管口进气
C.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a管口进气
D.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由a管口进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已知两个醛分子在NaOH溶液作用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一种羟基醛:

肉桂醛F(分子式为C9H8O)在自然界存在于桂油中,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调味油,工业上主要是按如下路线合成的

已知:反应⑥为含羟基的物质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分子内脱水的反应.反
应⑤为碱性条件下醛醛加成反应,请回答
(1)肉桂醛F的结构简式为:.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醛基、羟基.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②2C2H5OH+O2$→_{△}^{Cu}$2CH3CHO+2H2O

写出有关反应的类型:①加成④氧化.
(3)符合下列要求的E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其中有一个甲基在对位且属于酯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由2-氯丙烷制得少量的HOCH2CH(OH)CH3 需要经过下列几步反应(  )
A.消去→加成→水解B.加成→消去→取代C.取代→消去→加成D.消去→加成→消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Ⅰ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投料比等问题.
已知:CO (g)+H2O (g)?H2 (g)+CO2 (g)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400500800
平衡常数K9.949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H}_{2})•c(C{O}_{2})}{c(CO)•c({H}_{2}0)}$,△H=<0(填“<”、“>”、“=”)
(2)已知在一定温度下,C(s)+CO2 (g)?2CO (g)平衡常数K1
C(s)+H2O (g)?H2 (g)+CO (g)平衡常数K2
则K、K1、K2,之间的关系是K=$\frac{{K}_{2}}{{K}_{1}}$
(3)800℃时,向一个10L的恒容反应器中充入0.40molCO和1.60mol水蒸气,经一段时 间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O的转化率为80%;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10molCO和0.40mol CO2,此时v=v (填“>”、“=”或“<”).
     某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Ⅱ(4)已知:KMnO4+H2C2O4+H2SO4→MnSO4+K2SO4+CO2↑+H20(未配平),向酸性KMn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H2C2O4溶液,当溶液中的KMnO4耗尽后,紫色溶液将褪去.为确保能观察到紫色褪去,H2C2O4与KMnO4初始的物质的量需要满足的关系为n(H2C2O4):n(KMnO4)≥2.5.
(5)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 反应温度/℃ H2C2O4溶液 酸性KMO4溶液 H2O
 V/mL c/(mol•L-1 V/mL c/(mol•L-1 V/mL
 ① 25 8.0 0.20 5.0 0.010 0
 ② 25 6.0 0.20 5.0 0.010 x
表中x=2 ml,理由是保证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H2C2O4的浓度,从而达到对比的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物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淀粉检验方法:加碘化钾变蓝B.蛋白质检验方法:浓硝酸或燃烧法
C.蛋白质最终水解产物:葡萄糖D.淀粉最终水解产物: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为了证明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会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根据甲同学的意图,连接相应的装置,接口顺序:b接e,f接d,c接a.
(2)U形管中所盛试剂的化学式为无水CuSO4
(3)装置③中CCl4的作用是吸收Cl2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有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如图2的装置.你认为如图2的装置应加在③①之间(填装置序号).瓶中可以放入湿润的淀粉KI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5)丙同学看到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后提出无需多加装置,只需将原来烧杯中的AgNO3溶液换成其他溶液.你认为可将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如果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退色现象,则证明制Cl2时有HCl挥发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