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将硫的酒精溶液滴入一定量的热水中得微蓝色透明液体,用激光笔照射微蓝色透明液体,有光亮的通路 | 微蓝色透明液体为胶体 |
B | 室温下,向10mL 0.2mol•L-1 AgNO3溶液中滴入2滴0.1 mol•L-1 N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mol•L-1NaI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C |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稀盐酸,有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 溶液中一定含HCO3- |
D | 取少量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滴加AgNO3溶液,无淡黄色沉淀出现 | CH3CH2Br没有水解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分析 A.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特有的性质;
B.硝酸银溶液过量,碘化钠直接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无法证明AgCl、AgI的溶度积大小;
C.生成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可能含有亚硫酸氢根离子;
D.氢氧化钠能够与银离子反应,干扰了检验结果.
解答 解:A.用激光笔照射微蓝色透明液体,有光亮的通路,该现象为丁达尔现象,属于胶体特有的性质,由现象可知微蓝色透明液体为胶体,故A正确;
B.向10mL 0.2mol•L-1AgNO3溶液中滴入2滴0.1 mol•L-1 NaCl溶液,氯化钠较少,过量的硝酸银溶液与NaI反应生成AgI沉淀,无法证明AgCl、AgI的溶度积大小,故B错误;
C.该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可能含有HSO3-,溶液中不一定含HCO3-,故C错误;
D.取少量CH3CH2Br与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先滴加稀硝酸中和氢氧化钠,然后再滴加AgNO3溶液,根据是否有淡黄色沉淀出现判断水解情况,否则氢氧根离子干扰了检验结果,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离子检验、胶体性质、难溶物溶度积大小比较、卤代烃性质等知识,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即可解答,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非金属性大小:Cl>S>P>Si | |
B. | 硬度由大到小: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 |
C. | 熔点由高到低:石英>食盐>干冰>钠 | |
D. | 晶格能由大到小:NaF>NaCl>NaBr>NaI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二者分别与少量邻羟基苯甲酸作用,所得产物相同 | |
B. | 若将二者均配成0.1mol/L的溶液,前者的pH较大 | |
C. | 分别加入过量盐酸充分反应后,二者产生CO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均为2.24L | |
D. | 若将二者分别加入1mL水中充分搅拌,恢复至室温后,只有后者有固体剩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证明某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NO2,可用湿润的淀粉一KI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 |
B. | SO2通入足量的Fe(NO3)3稀溶液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成棕黄色,假设通入的SO2完全反应,则同温同压下,逸出气体和SO2的体积比为2:3 | |
C. | 验证淀粉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取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煮沸,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 |
D. | 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1+3Ag2S═6Ag+Al2S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500mL0.l mol/LFeCl3溶液中含Fe3+0.05NA | |
B. | 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溶于NaOH溶液中,转移电子数为0.lNA | |
C. | 常温常压下,28g乙烯中所含C-H键的数目为4NA | |
D. | 0.5 mol锌与浓硫酸完全反应生成SO2和H2的混合气体(不考虑气体溶解),气体的分子总数小于0.5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的化学式为C10H14O | |
B. | 与A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的酚类化合物共有4种 | |
C. | A和B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D. | B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家用燃煤中适量的生石灰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 |
B. | 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来发电 | |
C. | 大量排放 SO2或 CO2 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 |
D. | 采用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技术,将汽车尾气中的 NO 和 CO 转化为无害气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