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氨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用途。某校甲、乙两个化学小组分别对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研究。

(1)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取氨气,
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氯化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小组

浓氨水、氢氧化钠
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2)甲组通过右图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验证了氨有还原性,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                                       ,硬质玻璃管中氨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组将足量氨气不断通入滴有酚酞的AgNO3溶液中,现象为                      
反应结束所得溶液中除了H+、OH、NH4+外还主要含有的离子有                    
(4)乙组欲制备氮化镁,查阅资料发现氨跟氧化铜反应可以制备氮气(2NH3+3CuO3Cu+N2+3H2O),而氮气跟镁在高温下反应可得到氮化镁,但氮化镁遇水立即反应生成Mg(OH)2和NH3。乙组提出了如下制备氮化镁的实验方案示意框图(实验前系统内空气已排除;图中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你认为此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①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2分)②B (1分)
③固体NaOH溶于浓氨水后,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的挥发;溶液中OH浓度的增加,使NH3+H2ONH3·H2ONH4+    +OH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2分)
(2)玻璃管中出现红棕色,干燥管中固体变蓝(2分)  (2分)
(3)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消失;溶液最后变成红色(2分)Ag(NH32+、NO3- (2分)
(4)方案错误;反应产生的NH3全部被H2SO4吸收,不能进行后续反应。(2分)

试题分析:(1)①氢氧化钙、氯化铵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②浓氨水、氢氧化钠制取氨气应选择B装置,
③氨水中存在NH3+H2ONH3·H2ONH4+    +OH的平衡,加入NaOH固体,一是OH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二是NaOH固体溶于水后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的挥发;
(2)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一氧化氮气体,该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二氧化氮;同时还有水生成,所以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3)甲组将足量氨气不断通入滴有酚酞的AgNO3溶液中,氨气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与Ag+反应生成氢氧化银沉淀,继续通氨气产生氢氧化二氨合银,沉淀溶解,最终溶液变红色;反应结束所得溶液中除了H+、OH、NH4+外还主要含有的离子Ag(NH32+、NO3- 
(4)不正确,反应产生的氨气全部被浓硫酸吸收,无法进行后面的反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18分)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备、收集二氧化氮气体,并探究其性质。

(1)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里盛装的液体通常是         ,圆底烧瓶中预先加入的是铜片,但铁的价格比铜的价格低,此处用铜片不用铁片的原因是             
(2)干燥管D中装的干燥剂是无水氯化钙,其作用是                            
(3)随着时间的推移,浓硝酸逐渐变稀,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尾气,吸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①NO和NO2混合气体的组成可表示成NOx,该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被完全吸收时,x的值可以为                    (填字母)
A.1.1B.1.2C.1.5D.1.8
②现有2.4mol NO2和1.2mol NO组成的混合气体,要用NaOH溶液使其完全吸收,最终无气体剩余。现有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则需此NaOH溶液的体积至少是        L。
(4)在上述装置中,若改用其它收集装置,最后收集到的气体中无NO2气体,则采用的收集装置是     (选填“F”或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NH4Cl和NaHCO3都是常用的化肥
B.NH4Cl、HNO3和Na2CO3受热时都易分解
C.NH3和N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NH3合成NaHCO3的副产物的水溶液呈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冷的浓HNO3中,下列金属易发生钝化作用的是
A.铜B.铁C.锌D.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反应中,起到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
A.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B.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NH3
C.NO与O2反应生成NO2D.由NH3制碳酸氢铵和尿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如图1所示是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种简易装置。
(1)请简述检验它的气密性的方法                                       
(2)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气体时,可适用的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装置,用粗铁粒与16.9%稀硝酸反应制取NO气体并探究产物中铁的价态。请回答有关问题。

(3)已知16.9%稀硝酸的密度为1.10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若用63%的硝酸配制16.9%稀硝酸500mL,所需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            
(4)实验开始时,先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b时,A装置的干燥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B装置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A装置中气体几乎无色时,打开止水夹b,关闭止水夹a,可用C装置收集NO气体。
(5)现有仪器和药品:试管和胶头滴管,0.1mol·L-1KSCN溶液、0.2mol·L-1酸性KMnO4溶液、0.1mol·L-1KI溶液、氯水等。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探究A装置烧杯里完全反应后含铁可能的价态,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与结论
第一步
取少量液体装于试管,向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
 
第二步
 
若溶液紫色褪去,则说明含有Fe2+
若无明显变化,则说明不含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化学实验要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某实验小组对“铜与浓硝酸反应”进行了探究性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铜和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与装置Ⅰ相比,装置Ⅱ的优点是                                   ,装置Ⅲ除具有装置Ⅱ的优点外,还有的优点是                          
(3)在装置Ⅲ中,若使NO2气体充满烧瓶,应先关闭弹簧夹    ,再打开弹簧夹    ;当气体充满烧瓶后,将铜丝提起,然后把a、b、c都关闭,并把烧瓶置于沸水中,下列情况不变的是    
A.颜色
B.质量
C.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密度
E.压强
(4)为了验证NO2与水的反应,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的操作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原溶液中一定无
B.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可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C.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D.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NA,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农业生产是否丰收。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化学肥料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舞台。
(1)在合成氨的设备(合成塔)中,设置热交换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生产硝酸的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氮的氧化物,一般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处理。
碱液吸收法:NO+NO2+2NaOH=2NaNO2+H2O
氨还原法:8NH3+6NO27N2+12H2O(NO也有类似的反应)
请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化肥厂用NH3制备NH4NO3。已知:由NH3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则制HNO3所用去的NH3的质量占总耗用NH3质量(不考虑其他损耗)的________%。
(4)硝酸铵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在贮存和使用该化肥时,把应注意的事项及理由填入下表(填两条应注意的事项及理由即可)。
 
注意事项
理由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