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适量样品加热浓缩后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硫酸和铜片,加热. | 假设1成立 |
分析 假设1.空气中含有的过多的氮氧化物造成的,取适量样品加热浓缩后加入试管中,溶液成分含硝酸,再加入适量硫酸和铜片,加热,铜和硝酸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
假设2.空气中含有的过多的二氧化硫造成的,取适量样品并向其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不能排除原溶液中存在的亚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解答 解:假设1.空气中含有的过多的氮氧化物造成的,取适量样品加热浓缩后加入试管中,溶液成分含硝酸,再加入适量硫酸和铜片,加热,铜和硝酸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试管内出现红棕色气体、铜溶解、溶液变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能为:Cu+4H++2NO3-$\frac{\underline{\;\;△\;\;}}{\;}$Cu2++2NO2↑+2H2O或3Cu+8H++2NO3-=3Cu2++2NO↑+4H2O,
假设2.空气中含有的过多的二氧化硫造成的,取适量样品并向其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没有看到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证明假设2不成立,因为BaCl2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SO32-反应生成的沉淀可溶解于盐酸中,合理的实验设计是取适量样品,加入适量Ba(OH)2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假设2成立,
故答案为:试管内出现红棕色气体、铜溶解、溶液变蓝,Cu+4H++2NO3-$\frac{\underline{\;\;△\;\;}}{\;}$Cu2++2NO2↑+2H2O或3Cu+8H++2NO3-=3Cu2++2NO↑+4H2O;不合理,因为BaCl2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SO32-反应生成的沉淀可溶解于盐酸中,取适量样品,加入适量Ba(OH)2溶液;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性质的分析应用,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验证产物的实验设计,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可向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反应后过滤 | |
B. | NaOH溶液和AlCl3溶液相互滴加的现象不同 | |
C. | 用热的纯碱溶液洗碗可去除油污 | |
D. | 将浓硫酸滴到白纸上,白纸变黑了,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 | B. | 除去Cl2中的HCl气体杂质 | ||
C. |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亚铁 | D. | 铝热反应实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常温常压下18g水中含有的氢原子总数为2NA | |
B. | 0.5L0.2mol/L的NaCl溶液中含有的Na+数是0.1NA | |
C. | 标准状况下2.24LSO3中所含原子总数为0.4NA | |
D. | 1molNH4+含有电子10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氯化铝溶液加入过量的氨水:Al3++4NH3•H2O═[Al(OH)4]-+4 NH4+ | |
B. | 氯化亚铁溶液通入氯气:2Fe2++Cl2═2Fe3++2Cl- | |
C. | 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NH4++OH-═NH3↑+H2O | |
D. | 铁与稀盐酸;2Fe+6H+═2Fe3++3H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B | C | D | E | F | |
化合价 | +1 | -2 | -1 | -2 | -1 | +1 |
电负性 | 2.1 | 2.5 | 3.0 | 3.5 | 4.0 | 0.9 |
原子半径/nm | 0.037 | 0.102 | 0.099 | 0.073 | 0.071 | 0.154 |
A. | A的单质中含有金属键 | |
B. | F2D2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 |
C. | 沸点:A2D<AE | |
D.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B>C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A为黄绿色气体,则D可能有漂白性 | |
B. | 若A为红色金属单质,则D一定是红棕色气体 | |
C. | 若A为纯碱,则D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D. | 若A为氯化铵,则D一定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不慎将少量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洗,边洗边眨眼睛 | |
B. | 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 |
C. | 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 |
D. | 酒精着火时,可用湿抹布将其扑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