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某元素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元素为Mn元素B.该元素最高化合价为+7
C.该元素属于d区元素D.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7个电子

分析 某元素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2,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2的元素,其质子数为25,为Mn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ⅦB族,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价电子构型为3d54s2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2的元素,其质子数为25,为Mn元素,故A正确;
B.价电子为3d54s2,该元素最高化合价为+7,故B正确;
C.核外电子最后排入的能级为3d,属于d区元素,故C正确;
D.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为4s,有2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电子排布、价电子判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过渡元素的价电子与最外层电子,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某气态烃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g/L,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B和D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D能跟碳酸氢钠反应,F有香味.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1)A的结构简式为CH2=CH2,B中官能团的电子式为,D中官能团为羧基(-COOH).
(2)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
(3)反应②在Cu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该实验的步骤是将红亮的铜丝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铜丝变为黑色时,迅速将其插入到装有B的试管中(如图2所示).重复操作2-3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
(4)C与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HO+2Cu(OH)2$\stackrel{△}{→}$CH3COOH+Cu2O↓+2H2O;
(5)B、D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实现反应④,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试管1中装入药品后加热.图中X的化学式为Na2CO3.其作用是abd(填选项)
a.溶解挥发出的乙醇蒸汽.
b.使挥发出的乙酸被碳酸钠溶液反应.
c.吸收反应的尾气,防止挥发后污染空气.
d.饱和碳酸钠溶液能降低酯的溶解度,使其在上层析出.
试管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MnO2+4HCl═MnCl2+Cl2↑+2H2O 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为(  )
A.1:4B.1:2C.2:1D.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以下物质间的每步转化,存在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S→SO2→SO3→H2SO4B.Fe→FeCl2→Fe(OH)2→Fe(OH)3
C.Al→Al2O3→Al(OH)3→NaAlO2D.N2→NO→NO2→H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H2(g)+I2(g)?2HI(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D.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Na+、Ba2+、NO3-、Cl-B.K+、Na+、H+、Cl-
C.K+、NH4+、S2-、CO32-D.Cu2+、Na+、Cl-、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1902年德国化学家哈伯研究出合成氨的方法,其反应原理为:N2(g)+3H2(g)?2NH3(g);△H(△H<0)

(1)在一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4mol的N2和1.2mol的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中NH3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情况如图1:
①根据图1,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平均反应速率v(H2)为0.0375mol/(L•min).

②反应达到平衡后,第5分钟末,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若改变反应温度,则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AC.
A. 0.20mol/L       B. 0.12mol/L       C. 0.10mol/L     D. 0.08mol/L
(2)某温度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
A.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B.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N2、3mol H2,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kJ
C.由图可知,断开1mol 氮氮三键与1mol 氢氢键吸收的能量和小于形成1mol 氮氢键所放出的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
(3)哈伯因证实N2、H2在固体催化剂(Fe)表面吸附和解吸以合成氨的过程而获诺贝尔奖.若用分别表示N2、H2、NH3和固体催化剂,则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过程可用下图4表示:
①吸附后,能量状态最低的是C(填字母序号).
②由上述原理,在铁表面进行NH3的分解实验,发现分解速率与浓度关系如图3.从吸附和解吸过程分析,c0前速率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氨的浓度增加,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氨分子增多,速率增大;c0后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达到一定浓度后,氨分子浓度太大阻碍N2和H2的解吸.
(4)已知液氨中存在:2NH3(l)?NH2-+NH4+.用Pt电极对液氨进行电解也可产生H2和N2.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NH3+2e-=H2+2NH2-或2NH4++2e-=H2↑+2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碳和氮的化合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C、CO、CO2在实际生产中有如下应用:
a.2C+SiO2$\frac{\underline{\;高温\;}}{电炉}$Si+2CO          
b.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c.C+H2O$\frac{\underline{\;高温\;}}{\;}$CO+H2                  
d.CO2+CH4$\frac{\underline{\;催化剂\;}}{\;}$CH3COOH
上述反应中,理论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d.可用碳酸钾溶液吸收b中生成的CO2,常温下,pH=10的碳酸钾溶液中水电离的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10-4 mol•L-1,常温下,0.1mol•L-1KHCO3溶液的pH>8,则溶液中c(H2CO3)>c(CO32-)(填“>”、“=”或“<”).
(2)有机物加氢反应中镍是常用的催化剂.但H2中一般含有微量CO会使催化剂镍中毒,在反应过程中消除CO的理想做法是投入少量SO2,查得资料如图1:

则:SO2(g)+2CO(g)=S(s)+2CO2(g)△H=-270kJ/mol.

(3)已知N2(g)+3H2(g)?2NH3(g)△H=-94.4kJ•mol-1,恒容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各时间段最终均达平衡状态.
①在2L容器中发生反应,时段Ⅰ放出的热量为94.4kJ.
②25min时采取的某种措施是将NH3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
③时段Ⅲ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37.(保留3位有数字)
(4)电化学降解N的原理如图3所示.电源正极为A(填“A”或“B”),阴极反应式为2NO3-+12H++10e-=N2↑+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a(OH)2溶液和稀H2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2OH-+2H++SO42-=BaSO4↓+2H2O;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O+2H+=Mg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