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反应4A(g)+5B(g)?4C(g)+6D(g),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0mo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010 mol•L-1•s-1
B.容器中含D物质的量至少为0.45 mol
C.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一定增加了0.30 mol
D.容器中A、B、C、D的物质的量的比一定是4:5:4:6

分析 A.根据v=$\frac{△c}{△t}$计算v(C),再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A);
B.半分钟后,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0mol,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D为0.45mol,D的起始量不一定为0;
C.A为反应物,C为生成物,C的物质的量增大,则A的一定减小;
D.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与物质的起始投入的量及转化率有关.

解答 解:A.v(C)=$\frac{\frac{0.3mol}{5L}}{30s}$=0.002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A)=v(C)=0.002mol•L-1•s-1,故A错误;
B.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0mol,根据方程式4A(g)+5B(g)=4C(g)+6D(g)可知,生成D的物质的量为0.45mol,D的起始量不一定为0,故容器中含D物质的量至少为0.45 mol,故B正确;
C.C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0mol,根据方程式4A(g)+5B(g)=4C(g)+6D(g)可知,参加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0.3mol,A减小0.3mol,故C错误;
D.半分钟后,容器中A、B、C、D的物质的量的比与物质的起始投入的量及转化率有关,可能为4:5:4:6,也可能不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反应速率计算,难度不大,注意物质A、B的起始量不确定,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实验室为完成某一实验,需用 240mL 0.1mol/L 的 Na2CO3溶液,现用 Na2CO3﹒10H2O晶体配制.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应用托盘天平称取 Na2CO3•10H2O 晶体7.2g.
(2)现有下列仪器:烧杯、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天平、量筒. 配制时,还缺少的仪器是250ml容量瓶.
(3)如图为配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和操作:将上述实验步骤 A-F 按实验过程先后次序排列C B D F A E.
(4)若实验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则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CEF.(填字母)
A.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处理 B.忘记将洗涤液加入容量瓶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加水至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E.溶液注入容量瓶前没有恢复到室温就进行定容 F.Na2CO3•10H2O 已失去部分结晶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高锰酸钾是锰的重要化合物和常用的氧化剂.以下是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的一种工艺流程.

(1)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KOH、MnO2(写化学式).
(2)若不考虑制备过程中的损失与物质循环,则1mol MnO2可制得$\frac{2}{3}$mol KMnO4;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主要作用是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剂”、“催化剂”).
(3)操作I的名称是过滤;操作Ⅱ根据KMnO4和K2CO3两物质在溶解度(填性质)上的差异,采用浓缩结晶(填操作步骤)、趁热过滤得到KMnO4粗晶体.
(4)写出母液中加入生石灰苛化时的反应总的离了方程式CO32-+CaO+H2O=CaCO3↓+2OH-
(5)该生产中需要纯净的CO2气体.若实验室要制备纯净的CO2,所需试剂最好选择(选填代号)CD.
A.石灰石    B.稀HCl    C.稀H2SO4    D.纯碱
所需气体发生装置是A(选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H3CH2OH→CH2=CH2+H2O
CH2=CH2+Br2→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l40℃脱水生成乙醚.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装置如图所示: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1,2-二溴乙烷乙醚
状态无色液体无色液体无色液体
密度/g•cm-30.792.20.71
沸点/℃78.513234.6
熔点/℃-1309-116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快地把反应温度升高到170℃左右,其目的有ad(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下层(填“上”、“下”)
(3)实验过程中装置B可以防止倒吸,并检查装置C、D是否堵塞,写出装置D堵塞时B中的现象当装置发生堵塞时,B装置中液体会压入的长玻璃导管,甚至溢出导管,以观测和缓解气压增大
(4)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溴的颜色完全褪去
(5)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产品1,2-二溴乙烷的熔点(凝固点)低,过度冷却会凝固而堵塞导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698K时,向某V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H2(g)和2mol I2(g),发生反应:H2(g)+I2(g)═2HI(g),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容器的体积V=2L.
(2)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时间是5s,该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HI)=0.316mol•L-1•s-1
(3)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② (填序号)
①v(I2)=2v(HI)
②H2、I2、HI的浓度都不变
③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④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l2在活性碳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H)分别为-890.3kJ•mol-1、-285.8 kJ•mol-1和-283.0 kJ•mol-1,则生成1 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5.52×103KJ;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Cl3+H2O2=HCl+H2O+COCl2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Cl2(g)+CO(g)△H=+108 kJ•mol-1.反应体系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min时的平衡常数K=0.234mol/L;
②比较第2min反应温度T(2)与第8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 T(8)(填“<”、“>”或“=”);
③若12min时反应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0.031mol•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min、5-6min和12-13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v(5~6)>v(2~3)=v(12~13);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和15-16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5-6)> v(15-16)(填“<”、“>”或“=”),原因是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
A过量的铁粉加入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2+
B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又逐渐溶解氢氧化铝能溶于氨水
C铝箔插入稀硝酸中无明显现象铝箔表面被稀硝酸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点到pH试纸上试纸变黑色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易挥发,盛在无色密封的玻璃瓶中
B.久置浓硝酸呈黄色,消除黄色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加水
C.除去C02中混有的S02:用饱和NaHC03溶液洗气,再干燥
D.液溴易挥发,盛放在用水密封的用玻璃塞塞紧的棕色试剂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42-离子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排除SO42-以外的其它阴离子及Ag+的干扰
C.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D.排除Ba2+以外的其它阳离子的干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