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有甲、乙两同学做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在制得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NH4Cl 溶液,结果沉淀溶解;乙学生在制得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CH3COONH4溶液,结果沉淀也完全溶解。对此甲、乙两同学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各自解释了上述实验事实:

甲同学的解释为:因为NH4Cl溶液中,NH4+H2O⇌NH3?H2O+H,且Mg(OH)2(s)Mg2+2OH;又H+OH=H2O,所以Mg(OH)2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促进Mg(OH)2的溶解。

乙同学的解释为:因为NH4Cl=NH4+Cl,CH3COONH4=CH3COO+NH4,且Mg(OH)2(s)⇌Mg2+2OH;NH4+OH=NH3?H2O,所以所以Mg(OH)2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促进Mg(OH)2的溶解。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解释是正确的?

                                                                         

                                                                         

乙同学的解释是正确的。甲同学认为由NH4的水解所提供的H中和了由Mg(OH)2电离出来的OH,而忽视了NH4Cl电离的NH4也能结合OH,且电离的NH4浓度又远远大于由NH4水解出来的H浓度。由于CH3COONH4溶液呈中性,不可能是溶液的水解产生的酸碱性影响Mg(OH)2沉淀的溶液。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已知氯气的漂白作用实际上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到底是二氧化硫本身还是二氧化硫与水作用的产物,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进行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亚硫酸钠浓硫酸品红的酒精溶液
(1)为了探究干燥的SO2能不能使品红褪色,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指出实验装置图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①
二氧化硫没有干燥(或缺少二氧化硫的干燥装置);
二氧化硫没有干燥(或缺少二氧化硫的干燥装置);
;②
没有尾气吸收装置
没有尾气吸收装置

(2)按照修改后的装置,实验中控制二氧化硫以大约每秒3个气泡的速度通过品红的酒精溶液时,经过一小时后,品红仍不褪色.这说明品红褪色的原因不是二氧化硫直接导致.为此,SO2能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可能微粒有
H2SO3、HSO3-、SO3 2-
H2SO3、HSO3-、SO3 2-

(3)甲同学实验如下:取等量、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少量亚硫酸钠固体和亚硫酸氢钠固体,两支试管中的品红都褪色,对此,他得出结论:使品红褪色的微粒是HSO3-和SO32-,不是H2SO3.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其理由是
因亚硫酸根离子和亚硫酸氢根离子都会水解生成亚硫酸
因亚硫酸根离子和亚硫酸氢根离子都会水解生成亚硫酸

(4)为了进一步探究,乙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分别取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各20ml于两只小烧杯中,两只烧杯中同时一次性各加入20ml 0.1mol/L的亚硫酸钠,20ml1mol/L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发现加入亚硫酸钠溶液的品红褪色较快.
①微粒浓度与褪色快慢关系,请用“多”或“少”填写“
”内容.
同浓度溶液 SO32- HSO3- H2SO3 褪色速度
Na2SO3溶液
NaHSO3溶液 较上面
较上面
较上面
②根据实验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使品红褪色的微粒是亚硫酸根离子
使品红褪色的微粒是亚硫酸根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少量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生成什么物质?甲、乙两同学为此争论,甲说:“铜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后,反应会置换出铜。”乙说:“不对!反应会放出气体,产生蓝色沉淀。”怎么办?做实验!实验中果然产生气体和蓝色沉淀。甲又说:“那会不会蓝色沉淀掩盖了对紫红色铜的观察呢?”

问:(1)如何用实验证明蓝色沉淀中无紫红色铜?

(2)如何写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并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3)推测少量金属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产生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乙两同学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各制取一瓶氯气,并用其验证Cl2与水反应产物的性质。甲同学采用课本介绍的装置,乙同学对课本装置进行了改进。甲、乙两同学采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制备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乙同学的实验装置,要停止实验应怎样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同学分别向收集到的氯气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振荡后分成两份,均做验证氯气与水反应所得产物性质的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相同。

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

加入NaHCO3粉末

有无色气泡产生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较强的酸性

请你评价甲、乙两同学得出实验①②的结论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查阅资料发现,HClO的氧化性大于MnO2,拟用下列四组试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

A.CaCl2和次氯酸                             B.浓盐酸和NaClO

C.浓盐酸和次氯酸                            D.固体NaCl、固体NaClO和浓硫酸

你认为上述四组试剂中____________组试剂既符合实际,且Cl的利用率最高,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1届湖北省天门市高三模拟考试(三)(理综)化学部分 题型:实验题

(16分)已知氯气的漂白作用实际上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到底是二氧化硫本身还是二氧化硫与水作用的产物,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来进行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探究干燥的SO2能不能使品红褪色,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指出实验装置图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
                         ;  ②                         
(2)按照修改后的装置,实验中控制二氧化硫以大约每秒3个气泡的速度通过品红的酒
精溶液时,经过一小时后,品红仍不褪色。这说明品红褪色的原因不是二氧化硫直接导
致。为此,SO2能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可能微粒有      
(3)甲同学实验如下:取等量、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少量
亚硫酸钠固体和亚硫酸氢钠固体,两支试管中的品红都褪色,对此,他得出结论:使品
红褪色的微粒是HSO3-和SO32-,不是H2SO3。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其理由
                            
(4)为了进一步探究,乙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分别取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各20ml于两只小烧杯中,两只烧杯中同时一次性各加入20ml 0.1mol/L的亚硫酸钠,20ml 0.1mol/L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发现加入亚硫酸钠溶液的品红褪色较快。
①微粒浓度与褪色快慢关系,请用“多”或“少”填写“       ”内容。

同浓度溶液
SO32-
HSO3-
H2SO3
褪色速度
Na2SO3溶液




NaHSO3溶液
较上面    
较上面    
较上面    

②根据实验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1-2012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_化学部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15分)已知氯气的漂白作用实际上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到底是二氧化硫本身还是二氧化硫与水作用的产物,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来进行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了探究干燥的SO2能不能使品红褪色,某同学设

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指出实验装置图设计中的

不合理之处。

       ①                    

       ②                    

   (2)按照修改后的装置,实验中控制二氧化硫以大约每秒3个气泡的速度通过品红的酒精溶液时,经过一小时后,品红仍不褪色。这说明品红褪色的原因不是二氧化硫直接导致。为此,SO2能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可能微粒有            

   (3)甲同学实验如下:取等量、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少量亚硫酸钠固体和亚硫酸氢钠固体,两支试管中的品红都褪色,对此,他得出结论:使品红褪色的微粒是HSO3和SO32-,不是H2SO3。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其理由是     

   (4)为了进一步探究,乙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分别取相同浓度的品红水溶液各20ml。于两只小烧杯中,两只烧杯中同时一次性各加入20mL 0.1mol/L的亚硫酸钠,20mL 0.1mol/L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发现加人亚硫酸钠溶液的品红褪色较快。

       ①微粒浓度与褪色快慢关系,请用“多”或“少”填写“____”内容。

       ②根据实验和分析,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