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用如图1所示装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

用装置A由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制取HCl气体,装置B中的三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①包有某固体物质,②蘸有KI溶液,③蘸有石蕊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P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①处包有的某固体物质可能是(填序号)b;
a.MnO2  b.KMnO4  c.KCl  d.Cu
反应开始后,观察到②处有棕黄色物质产生,在实验过程中,在③处能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
(3)甲同学为了验证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在C中设计了如图2装置,D中装有铜丝网,装置E的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装置F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
①实验过程中,装置D的作用是验证剩余气体中含有氯气
②装置F中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乙同学提出在E和F(填装置字母)之间加装如图3所示装置.你认为如图3广口瓶中可加入足量AC(填字母代号),此试剂的作用是除尽氯化氢气体中的氯气.

A.淀粉-碘化钾溶液  B.四氯化碳溶液  C.湿润的有色布条  D.饱和食盐水.

分析 装置A:由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制取HCl气体,因浓硫酸稀释时,发出热量,使盐酸中的氯化氢气体挥发制氯化氢,所以应将浓硫酸缓慢加入到浓盐酸中;装置B:①通过①后生成了Cl2,KMnO4氧化HCl得到Cl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②蘸有KI溶液,有棕黄色物质确定为单质碘,氯气能与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方程式为:Cl2+2KI=2KCl+I2,③蘸有石蕊溶液,Cl2能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具有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红色褪去.
(1)根据仪器的特征及其常用仪器的名称解答;
(2)由通过①后生成了Cl2,KMnO4能氧化HCl得到Cl2,有棕黄色物质确定为单质碘,卤素单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Cl2能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具有酸性和HClO具有强氧化性;
(3)①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可能为氯气或氯化氢或两者的混合物,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D处有棕黄色物质产生,验证剩余气体中含有氯气;
②装置F的烧杯中加入适量AgNO3溶液,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氯化银;
③气体中的氯气和铜反应后剩余,通入F装置中也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影响氯化氢的检验,需要在通入硝酸银溶液前检验是否有氯气的存在,广口瓶中试剂可以利用氯气的氧化性,选择淀粉碘化钾溶液,也可以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依据氯气和水反应的次氯酸的漂白性进行分析验证,所以此试剂的作用为除尽氯化氢气体中的氯气,排除氯气影响氯化氢的检验.

解答 解:(1)仪器P具有球形特征,且有玻璃活塞,为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因通过①后生成了Cl2,而KMnO4溶液能氧化HCl得到Cl2,所以①处包有的某固体物质可能是KMnO4,有棕黄色物质确定为单质碘,卤素单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Cl2+2KI=2KCl+I2,因Cl2能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具有酸性,能使石蕊溶液变红,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红色褪去,
故答案为:b;先变红后褪色;
(3)①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可能为氯气或氯化氢或两者的混合物,氯化氢与铜不反应,铜和氯气反应生成棕黄色的氯化铜,若剩余气体中含有氯气,实验过程中,装置D有棕黄色固定产生,
故答案为:验证剩余气体中含有氯气;
②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可能为氯气或氯化氢或两者的混合物,溶于水,水中含有氯离子,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Ag++Cl-=AgCl↓,有白色沉淀产生,
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不能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中不含氯气.气体中的氯气和铜反应后剩余,通入F装置中也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影响氯化氢的检验,需要在通入硝酸银溶液前检验是否有氯气的存在,广口瓶中试剂可以利用氯气的氧化性,选择淀粉碘化钾溶液,也可以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依据氯气和水反应的次氯酸的漂白性进行分析验证,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乙同学提出在E、F之间加装图2所示装置中可以放淀粉碘化钾溶液,若变蓝色证明含有氯气,否则不含;或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若不褪色证明无氯气存在,否则证明含有,BD无变化现象不能证明,所以选择AC,此试剂的作用为除尽氯化氢气体中的氯气,排除氯气影响氯化氢的检验.
故答案为:E;F;AC;除尽氯化氢气体中的氯气.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分析和性质验证,产物验证实验的设计分析应用,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性质,离子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乙苯催化脱氢生产苯乙烯的反应:

(1)一定温度下,将amol乙苯加入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反应时间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010203040
总压强/1000kPa1.01.21.31.41.4
①平衡时,容器中气体物质的量总和为1.4amol,乙苯的转化率为40%.
②列式计算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4a}{15V}$
(2)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减小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该反应分子数增加,减小压强使平衡右移,乙苯转化率增大,苯乙烯产率增加,减小压强使乙苯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3)实际生产的反应在常压下进行,且向乙苯蒸气中掺入水蒸气,利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得到温度和投料比对乙苯转化率的影响可用图表示.[M=n(H2O)/n(乙苯]

①比较图中A、B两点对应平衡常数大小:KA<KB
②图中投料比(M1、M2、M3)的大小顺序为M1>M2>M3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剂上的少量积炭使其活性减弱,水蒸气有助于恢复催化剂的活性,原因是C+H2O$\frac{\underline{\;高温\;}}{\;}$CO+H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以验证产物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当温度迅速上升后,可观察到试管中溴水褪色,烧瓶中浓H2SO4与乙醇的混合液体变为棕黑色.?

(1)写出该实验中生成乙烯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_{170℃}^{浓硫酸}$H2O+CH2=CH2↑.
(2)甲同学认为:考虑到该混合液体反应的复杂性,溴水褪色的现象不能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其理由正确的是bc.
a.乙烯与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3)乙同学经过细致观察后试管中另一实验现象后,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请简述这种这一实验现象观察到试管内液体分层,下层为油状液体;若发生取代反应必然生成HBr使溶液酸性增强,pH变小,若发生加成反应,水溶液PH将增大.
(4)丙同学对上述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Ⅰ和Ⅱ之间增加图2装置以除去乙醇蒸气和SO2,则A中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B中的试剂为品红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在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正极反应为:Cu-2e-=Cu2+
C.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D.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某温度下重水中存在电离平衡D2O?D++OD-,D2O的离子积常数=1.0×10-12,若pD=-lgc(D+),该温度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0.1molNaOD溶于重水制成1L溶液,pD=13
B.将pD=4的DCl的重水溶液稀释100倍,所得溶液pD不等于6
C.向30mL0.5mol•L-1NaOD的重水溶液中加入20mL0.5mol•L-1DCl的重水溶液,所得溶液pD=11
D.pD=10的NaOD的重水溶液中,由重水电离出的c(OD-)为1×10-10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核电站遭破坏,会造成放射性物质53131I和55137Cs向外界泄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每个53131Cs含有78个中子B.CsOH的碱性比KOH的强
C.HI的还原性比HF的强D.KIO3是碘的最高价含氧酸的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已知砷元素(As)的原子序数为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B.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第VA族的元素
C.砷原子的M电子层有8个电子D.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海水制镁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
B.可通过电解熔融MgCl2来制取金属镁,故也能通过电解熔融AlCl3来制取铝
C.铝热剂、盐酸、水玻璃、双氧水、明矾均为混合物
D.Na2O2、NaOH、NH4Cl均为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根据下列原电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为正 极,其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原电池总离子反应式是Zn+2Fe3+=2Fe2++Zn2+
(2)若以该电池作为电源,以Pt为电极电解CuSO4溶液,在电池的工作过程中,Zn极质量变化了6.5g,电子从电池的Zn极沿导线流向电解池的阴极(填“阴极”或“阳极”,下同);在电解池中Cu2+向阴极移动,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产生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