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氨水和盐酸是常见的化学试剂,可将氨气(NH3)、氯化氢气体分别溶于水制得.
(1)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如图1中的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NH3•H2O$\frac{\underline{\;\;△\;\;}}{\;}$NH3↑+H2O.
(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如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d→c→f→e→i(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3)小华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如表实验(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干燥后,放入盛有干燥氨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湿润后,放入盛有干操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变红,说明氨气遇水形成溶液呈碱性
(4)小明将滴有酚酞的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原因可能是氨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水,导致溶液碱性减弱,则溶液颜色变浅.
(5)小芳将滴有石蕊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稀盐酸分成2份:①未经加热;②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①>②,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设计了如图2方案:
你认为上述方案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请分析: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氯化氢.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如合理,说明原因;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
(6)为研究氨气的还原性,小兰做了以下实验:
将(2)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①Y管中Y管中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最后褪为无色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NH3+6NO2 $\frac{\underline{\;催化剂\;}}{\;}$7N2+12H2O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管中有少量水珠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打开K2③Z中的NaOH溶液倒吸入Y管中④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Y管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分析 (1)实验室制备氨气,可以利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生成,也可以利用浓氨水滴入固体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或碱石灰中利用溶解放热时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据此选择生成氨气的发生装置;
(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需要发生装置制备出氨气,通过碱石灰吸收水蒸气,通过向上排气法收集,剩余氨气需要吸收防倒吸;
(3)氨气遇水形成氨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解答;
(4)根据氨水受热不稳定解答;
(5)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解答,根据碳酸钠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与稀盐酸不能发生反应解答;
(6)将(2)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二氧化氮和氨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红棕色气体颜色变浅,最后褪为无色,打开K2Z中的NaOH溶液倒吸入Y管中.

解答 解:(1)实验室制备氨气,可以利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生成,选择装置A进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也可以利用浓氨水滴入固体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或碱石灰中利用溶解放热时一水合氨分解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frac{\underline{\;\;△\;\;}}{\;}$NH3↑+H2O,
故答案为:A或B,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NH3•H2O$\frac{\underline{\;\;△\;\;}}{\;}$NH3↑+H2O;
(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需要发生装置制备出氨气,通过碱石灰吸收水蒸气,通过向上排气法收集,剩余氨气需要吸收防倒吸,选择装置连接为:发生装置→d→c→f→e→i,
故答案为:d→c→f→e→i;
(3)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湿润后,放入盛有干操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变红,说明氨气遇水溶液呈碱性,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
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湿润后,放入盛有干操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变红,说明氨气遇水形成溶液呈碱性
(4)小明将滴有酚酞的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原因可能是氨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水,导致溶液碱性减弱,则溶液颜色变浅,
故答案为:氨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水,导致溶液碱性减弱,则溶液颜色变浅;
(5)取稀盐酸分成2份:①未经加热;②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量:①>②,因为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未经加热的溶液用量比加热煮沸后的多,故加热煮沸后稀盐酸浓度增大;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加入稀盐酸可把碳酸钠转化为氯化钠而除去;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HCl;向含有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或将溶液加入过量的盐酸,再将溶液蒸干,然后重新配制成氯化钠溶液.故不合理.
故答案为:增大;不合理;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A中混有的过量氯化氢.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
(6)将(2)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二氧化氮和氨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2$\frac{\underline{\;催化剂\;}}{\;}$7N2+12H2O,红棕色气体颜色变浅,最后褪为无色,打开K2Z中的NaOH溶液倒吸入Y管中,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Y管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①Y管中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最后褪为无色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NH3+6NO2$\frac{\underline{\;催化剂\;}}{\;}$7N2+12H2O
③Z中的NaOH溶液倒吸入Y管中④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Y管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点评 本题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新知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氨气制备、氨气性质等知识点,解答本题关键是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的判断,必须活学活用才能解好这类有新意的试题,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3X(g)+Y(g)?2Z(g)达到限度的标志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3n mol X,同时消耗n mol Y
B.X全部生成Z
C.X、Y、Z的浓度相等
D.X、Y、Z的分子数之比为3: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对于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选项实验事实解释
AMgCl2•6H2O受热易发生水解
MgSO4•7H2O受热不易发生水解
HCl易挥发
H2SO4不易挥发
B电解CuCl2溶液,得到金属铜
电解NaCl溶液,不能得到金属钠
铜产生后与水不反应
钠产生后与水反应
CCaCO3难溶于稀H2SO4
CaCO3易溶于稀CH3COOH
CaSO4微溶于水
Ca(CH3COO)2易溶于水
D镀锌铁有划损时,仍能阻止铁被氧化
镀锡铁有划损时,不能阻止铁被氧化
金属性:Zn>Fe>Sn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在密闭容器中,对于反应 N2+3H2?2NH3,在反应起始时 N2 和 H2分别为 1mol 和 3mol,当达到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 30%,若以 NH3 为起始反应物,反应条件与上述反应相同,则NH3的起始的物质的量和它的转化率为(  )
A.4mol   35%B.2mol  30%C.2mol    70%D.1mol   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请按照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①CH3CH=CHCH3②CH≡CH③CH3CH2CH3
⑨CCl2F2⑩CCl4⑪CH3CH2OH⑫
其中:
(1)属于醛类物质的是⑤(填序号,下同).
(2)属于酯类物质的是⑧.
(3)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是④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今有一包铁粉和铜粉混合粉末,为确定其组成,现提供4mol/L的FeCl3溶液(其他用品略),某合作学习小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如下(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

组别
V[FeCl3(aq)]/mL100100100100
混合粉末质量/g613.22436
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01.2812.824.8
A.第①组溶液中c(Fe3+)=3.0 mol/L
B.第②组剩余固体是铜铁混合物
C.第④组反应后的滤液中c(Fe2+)=6 mol/L
D.原混合粉末中n(Fe):n(Cu)=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认为: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环状结构.为了验证凯库勒有关苯环的观点,甲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①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连接好各仪器;
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A中加入适量的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体,再加入少量铁粉,塞上橡皮塞,打开止水夹K1、K2、K3
④待C中烧瓶收集满气体后,将导管b的下端插入烧杯D的水中,挤压预先装有水的胶头滴管的胶头,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能证明凯库勒观点错误的实验现象是C中产生“喷泉”现象.
(2)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未反应的苯蒸气和溴蒸气.
(3)得到的粗溴苯呈红褐色,可用以下操作对其精制:
①蒸馏   ②水洗  ③用干燥剂干燥  ④10%NaOH溶液洗涤  ⑤水洗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④⑤③① (用数字序号回答).
(4)C中烧瓶的容积为500mL,收集气体时,由于空气未排尽,最终水未充满烧瓶,假设烧瓶中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24.9,则实验结束时,进入烧瓶中的水的体积为200 mL(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K与盐酸反应最剧烈,Al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Al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Cl2═S↓+2Cl-
(2)资料显示:钠、镁、铝都可以用于制备储氢的金属氢化物.
①NaH是离子化合物,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该反应的还原剂是NaH.
②NaAlH4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NaAlH4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H4+2H2O=NaAlO2+4H2↑.
Ⅱ.为验证氯、溴、碘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①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②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③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④…
(1)A中发生反应生成氯气,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O4-+16H++10Cl-═2Mn2++5Cl2↑+8H2O.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B、C管口“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氯气 防止污染.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④的操作和现象是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过程③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请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氯、溴、碘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物质中,只含共价键的是(  )
A.Na2OB.NaClC.H2OD.K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