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如图是用于气体制备、干燥、性质验证、尾气处理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及夹持固定装置均已略去).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若烧瓶中盛装锌片,分液漏斗中盛装稀硫酸,则:
①当仪器连接顺序为A→C→B→B→D时,两次使用B装置,其中所盛的药品依次是CuO、无水CuSO4粉末.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干扰H2氧化产物的检验.
②为了使B中CuO反应充分,在不改变现有药品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有(写一种)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H2SO4缓慢滴下(或在烧瓶中加水或将烧瓶放入冰水中或用冰毛巾捂着烧瓶等).
③加热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中空气是否排尽或检验氢气是否纯净.
(2)若烧瓶中盛装Na2O2固体,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水,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则:
①烧瓶内产生的气体主要有(写化学式)O2、NH3
②用产生的气体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各装置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是(填字母)A→D→B→E.
③试管B中的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分析 (1)①装置A中锌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装置C是对H2进行干燥,然后依次通过分别盛有CuO、无水CuSO4粉末的装置B;通过CuO时,氢气与CuO反应生成Cu和H2O;通过无水CuSO4粉末时,可以检验生成的水.故实验目的是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 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B,干扰产物H2O的检验.
②使B中CuO反应充分,在不改变现有药品的条件下,可以减缓A中产生氢气的速率,如控制硫酸的滴入速率、控制烧瓶的温度等.
③加热前必须检验装置中空气是否排尽或检验氢气是否纯净.
(2)①滴入浓氨水,则Na2O2与H2O反应生成O2,放热使氨水挥发,氨气逸出;
②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A为O2、NH3的发生装置,由于产生的O2、NH3中含有水蒸气,需要通过装置D干燥后进入装置B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③试管B中氨气发生催化氧化.

解答 解:(1)①装置A中锌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装置C是对H2进行干燥,然后依次通过分别盛有CuO、无水CuSO4粉末的装置B;通过CuO时,氢气与CuO反应生成Cu和H2O;通过无水CuSO4粉末时,可以检验生成的水.故实验目的是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 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B,干扰产物H2O的检验,故答案为:验证H2的还原性并检验其氧化产物;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装置,干扰H2氧化产物的检验;
②使B中CuO反应充分,在不改变现有药品的条件下,可以减缓A中产生氢气的速率,如控制硫酸的滴入速率、控制烧瓶的温度等,
故答案为: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H2SO4缓慢滴下(或在烧瓶中加水或将烧瓶放入冰水中或用冰毛巾捂着烧瓶等);
③加热前必须检验装置中空气是否排尽或检验氢气是否纯净,故答案为:检验装置中空气是否排尽或检验氢气是否纯净;
(2)①滴入浓氨水,则Na2O2与H2O反应生成O2,放热使氨水挥发,氨气逸出,故答案为:O2、NH3
②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A为O2、NH3的发生装置,由于产生的O2、NH3中含有水蒸气,需要通过装置D干燥后进入装置B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故答案为:A→D→B;
③试管B中的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故答案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涉及了过氧化钠的性质、合成氨的反应原理、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正确理解反应原理为解答关键,试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是一道质量不错的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右边座标图形相符合的是(  )
A.稀盐酸中加一定量CaCO3(横坐标是碳酸钙的质量,纵坐标为气体体积)
B.Ca(OH)2溶液中滴入溶液(横坐标是Na2CO3溶液的体积,纵坐标为沉淀质量)
C.稀盐酸滴加到AgNO3溶液中(横坐标是稀盐酸的体积,纵坐标为溶液的导电能力)
D.稀硫酸滴加到Ba(OH)2溶液中(横坐标是稀硫酸的体积,纵坐标为溶液的导电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镀铜可防止铁制品腐蚀,电镀时用铜而不用石墨做阳极的原因是阳极Cu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u2+,补充溶液中消耗的Cu2+,保持溶液中Cu2+的浓度恒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 g
B.1 mol NaOH的质量是40 g/mol
C.1gH2和lgN2含分子数相等
D.等质量的N2、CH4、CO、H2O中,CH4含分子数最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2016年8月的eLife上发表了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的晁明和胡汛等人的一篇论文.媒体以“用十几块钱的小苏打饿死了癌细胞”为题予以报道,报道曲解了小苏打的作用,但小苏打在他们治疗癌症的方法中确实功不可没.
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制取NaHCO3的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在仪器内装入药品.
第二步:先让某一装置发生反应,直到产生的气体不能再在C中溶解,再通入另一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片刻后,C中出现固体.继续向C中通入两种气体,直到不再有固体产生.
第三步:分离C中所得的混合物,得到NaHCO3固体.
第四步: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某固体粉末,有NH4Cl晶体析出.
(1)如图所示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f;e接d;b接c(填接口编号).

(2)A中常选用的固体反应物为块状石灰石;D中应选用的液体为饱和NaHCO3溶液.
(3)第二步中让B装置先发生反应.
(4)C中用球形干燥管而不用直导管,其作用是防倒吸;装有无水CaCl2的U形管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NH3
(5)第三步分离出NaHCO3固体的操作是过滤.
(6)第四步中所加固体粉末化学式为NaCl.所得的晶体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和NaHCO3(约占5%~8%),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不使用其他任何试剂,证明所得晶体大部分是NH4C1.简要写出操作和现象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看到试管上端有白烟生成(或试管口有白色晶体),最后剩余极少量的固体,从而证明所得固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氯化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4.X、Y、Z、W为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Y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XY 
 ZW
请回答下列问题:
(1)W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VIIA族.
(2)X、Y、Z、W分别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O2-<N3-<Cl-<S2-(用化学式填写,下同);Y、Z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
(3)在一定条件下,由元素Y和Z组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可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反应达平衡时有三种气态物质共存,已知每转移4mol电子放热190.0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SO2(g)+O2(g)?2SO3(g)△H=-190.0kJ•mol-1
(4)工业上将干燥的W单质通入熔融的Z单质中可制得化合物Z2W2,该物质可与水反应生成一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0.2mol该物质参加反应时转移0.3mol电子,其中只有一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写出Z2W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S2Cl2+2H2O=SO2+3S+4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矿物盐X(仅含四种元素,且为复盐)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注aq表示溶液):

取10.80g 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g固体1和0.1mol的气体甲.回答如下问题:
(1)画出白色沉淀1中正二价金属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写出气体甲的电子式
(2)X的化学式是CaFe(CO32,在惰性气流中加热X至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Fe(CO32$\frac{\underline{\;\;△\;\;}}{\;}$CaO+FeO+2CO2↑.
(3)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4Fe(OH)2+2H2O+O2=4Fe(OH)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一定条件下,气体甲与固体1中的FeO成分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0.1L 2mol/L MgCl2溶液与0.4L 1mol/L 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比为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某造纸厂排出的废水,经取样分析其中除了含有游离汞、纤维素以及其它的有机物外,其它成分为c(Na+)=4×10-4mol/L,c(SO42-)=2.5×10-4mol/L,c(Cl-)=1.6×10-5 mol/L,c(NO3-)=1.4×10-5 mol/L,c(Ca2+)=1.5×10-5 mol/L,则该废水的pH为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