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已知锌的熔点420℃、沸点906℃.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
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

分析 “升炼倭铅”的反应:ZnCO3$\frac{\underline{\;500℃\;}}{\;}$CO2↑+ZnO、CO2+C$\frac{\underline{\;>900℃\;}}{\;}$2CO、ZnO+CO$\frac{\underline{\;>907℃\;}}{\;}$Zn(g)+CO2
A.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区温度达到1100~1300℃,Zn变为蒸气与杂质分离,在“兜室”冷凝为液体;
C.Zn易被空气氧化;
D.CO是可燃性气体,易燃烧.

解答 解:“升炼倭铅”的反应:ZnCO3$\frac{\underline{\;500℃\;}}{\;}$CO2↑+ZnO、CO2+C$\frac{\underline{\;>900℃\;}}{\;}$2CO、ZnO+CO$\frac{\underline{\;>907℃\;}}{\;}$Zn(g)+CO2
A.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以上分析知,ZnCO3$\frac{\underline{\;500℃\;}}{\;}$CO2↑+ZnO为分解反应,CO2+C$\frac{\underline{\;>900℃\;}}{\;}$2CO、ZnO+CO$\frac{\underline{\;>907℃\;}}{\;}$Zn(g)+CO2为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反应区温度达到1100~1300℃,Zn变为蒸气与杂质分离,在“兜室”冷凝为液体流出(冷凝区温度高于Zn的熔点),故B错误;
C.Zn易被空气氧化,为防止Zn被氧化而用“泥封”隔绝空气,故C正确;
D.“锌火”是未反应完的CO和Zn蒸气从“兜室”逸出燃烧,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知道图中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6g 14CH4所含中子数目为8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所含分子数目为NA
C.6.2g白磷(分子式为P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所含P-P键数目为0.3NA
D.1mol含8个碳原子的某烃分子,最多形成8NA个碳碳单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25℃时,向100mL 0.1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 NaOH溶液,得到的溶液pH与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设滴加过程中无气体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未滴加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小于相同条件下0.1mol•L-1 NaHSO4溶液的pH
B.pH为7时混合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C.当V(NaOH)=30mL时,c(NH3•H2O)+c(Na+)<2c(SO42-
D.滴加NaOH溶液的体积从30mL至40mL的过程中,$\frac{c(N{{H}_{4}}^{+})}{c({H}^{+})}$的值逐渐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常温下,800ml pH=1的某溶液A中含有NH4+、K+、Na+、Fe3+、Al3+、Fe2+、CO32-、NO3-、Cl-、NO2-、I-、SO42-中的四种,且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现取该溶液进行有关实验,已知HNO2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一定有NO3-、Al3+、SO42-、Cl-四种离子
B.实验最多消耗Cu 1.92g,生成气体丙在标准状态下体积为448mL
C.沉淀乙一定有BaCO3,可能有BaSO4
D.为确定原溶液中是否有Na+、K+,可通过焰色反应来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的氧化物无关
B.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C.在细菌作用下铜矿石可以直接转换为单质铜.这个过程叫作生物炼铜
D.天津港爆炸事件中参与燃烧的一种危险品“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该危险品属于芳香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对物质性质的认识源于对其结构的了解.
(1)工业生产硫酸过程中,SO2转化为S3的催化剂常用V2O5
①基态V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②反应物SO2分子中S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2杂化.
③将V2O5加入到NaOH溶液中,可生成Na3VO4,该盐阴离子的立体构型为正四面体.
(2)高温陶瓷材料Si3N4原子晶体晶体,晶体中键角N-Si-N>Si-N-Si(填“>”“<”或“=”).
(3)MgO与NaCl都是AB型离子晶体,MgO的熔点高于(填“高于”、“等于”或“低于”)NaCl的熔点,原因是MgO晶体熔点高于NaCl晶体.
(4)一定条件下,O2可通过得失电子转化为为O2-、O2+ 和O22-,上述含微粒中氧化性最强的是O2+,原因是O2+缺电子.
(5)储氢材料镧镍合金LaNin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n=5(填数值);已知镧镍合金晶胞体积为8.5×10-23cm3,储氢后形成组成为LaNinH4.5的合金(氢进入晶胞空隙,体积不变),储氢后氢在合金中的密度为0.26g•cm-3(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采用“推理”的思维方式,但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根据lmolO2和Mg完全反应获得4mol电子;可推出lmo1 O2和其他金属完全反应都获得4mol电子
B.相同pH值的H3PO4和H2SO4溶液,稀释相同倍数再分别测其pH值,若H3PO4溶液的pH小于H2SO4溶液,可推出元素的非金属性S>P
C.根据Cl2+2KI=2KCl+I2反应中,氧化性:Cl2>I2;可推出SiO2+2C $\frac{\underline{\;高温\;}}{\;}$Si+2CO↑反应中,氧化性:C>Si
D.向3%H2O2溶液中加0.1gMnO2粉末比加2滴1mol•L-1FeCl3溶液反应剧烈;根据此实验可推出MnO2的催化效果一定比FeC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有机物G是合成某种耐热聚合物的单体,其合成方法如下:

已知:R1COOR2+R3OH $\stackrel{一定条件下}{→}$RCOOR3+R2OH
(1)根据系统命名法,A的名称为1,3-二甲苯.
(2)上述流程中的取代反应除②、③外还有④、⑤(填序号).第⑤步反应中,可使用含有18O的F,将之与C反应,并检测产物中18O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反应机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同位素示踪法.
(3)化合物E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共有多个吸收峰,各峰的峰面积比为2:2:2:1.
(4)按下列合成路线可得到F的同分异构体H,则可鉴别H与F的试剂是FeCl3溶液.

(5)C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J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其具有如下性质.符合要求的有机物有6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能与NaOH溶液反应,且1mol J完全反应消耗4mol NaOH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且1mol J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生成4mol Ag
③分子中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经典法生产苯酚的流程如下:
苯$→_{①}^{磺化}$苯磺酸$→_{②}^{亚硫酸钠}$苯磺酸钠(有气体产生)$→_{③}^{固体烧碱(300℃融化)}$苯酚钠(及另一种盐和水)$→_{④}^{SO_{2}}$苯酚
写出②③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