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见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通电使CuC12发生电离
B.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C.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2++2e- == Cu
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中滴加氨水至中性,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铵
B.稀醋酸加水稀释,醋酸电离程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
C.室温下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aO,恢复至室温后溶液的pH不变
D.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操作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重油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裂化 B.石油高温时裂解成短链的烃
C.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进行干馏 D.把煤焦油加热进行分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⑴.在101kPa时,H2在1.00molO2中完全燃烧生成2.00mol液态H2O。 放出571.6kJ的热量,
表示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____ ____。
⑵. 在25℃、101kPa下,1g甲醇液体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 则表示甲醇
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⑶.已知:已知:C(s)+O2(g)=CO2(g) ΔH=-437.3 kJ·mol一1
H2(g)+ O2(g)=H2O(g) ΔH=-285.8 kJ·mol一1
CO(g)+ O2(g)=CO2(g) ΔH=-283.0 kJ·mol一1
则煤的气化主要反应(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A.c(NH4+)相等的(NH4)2SO4、NH4HSO4、NH4Cl溶液中:c(NH4HSO4) > c[(NH4)2SO4]> c(NH4Cl)
B.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Na+)>c(CH3COO-)>c(H+)>c(OH-)
C.1.0 mol/L Na2CO3溶液:c(OH-)=c(HCO3-)+c(H+)+2c(H2CO3)
D.某二元弱酸酸式盐NaHA溶液中:c(H+)+c(Na+)=c(OH-)+c(HA-)+c(A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离子反应:Fe3++3SCN-Fe(SCN)3具有反应迅速、现象明显等特点,是检验Fe3+常用的方法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Fe(SCN)3的性质,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10 mL l mol·L-1FeCl3溶液,滴加3~4滴浓KSCN溶液,振荡后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②取少量红色溶液,滴加少许浓硝酸,静置,溶液红色褪去,同时产生大量的红棕色气体混合物A。
③将该气体混合物A通入过量的Ba(OH)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B和剩余气体C。
气体C无色无味,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可排放到空气中,不会改变空气的成分。
④过滤,向白色沉淀B中滴加少量稀硝酸,沉淀完全溶解,同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D。
⑤取②中反应后溶液少许,滴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E。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气体A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该兴趣小组同学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Fe(SCN)3具有还原性,则实验②中反应得到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该兴趣小组同学从上述实验中得到启发,若用SCN-间接检验Fe2+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若pH=3的酸溶液和pH=11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A.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B.弱酸溶液和强碱溶液反应
C.强酸溶液和弱碱溶液反应 D.一元强酸溶液和一元强碱溶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95℃纯水的pH<7,说明加热可导致水呈酸性
B.pH=3的醋酸溶液,稀释至10倍后pH=4
C.0.2 mol·L-1的盐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pH=1
D.pH=3的醋酸溶液与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pH=7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