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图是研究某反应产物的示意图,锥形瓶中盛装的是某种固体或溶液,小烧杯中盛有少量某种固体,分液漏斗内盛有过量的某种液体,U形管内装有有色液体,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时向烧杯内滴加液体,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完成下列小题(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1)若锥形瓶内是NaOH溶液,分液漏斗内的液体是盐酸,向烧杯内迅速滴加盐酸时,发现U形管内液体先右移,后慢慢左移,最后恢复原状,则烧杯内的物质是(    )

A.烧碱            B.碳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过氧化钠

 (2)若锥形瓶内是Na2O2,分液漏斗内的液体是盐酸,向烧杯内迅速滴加盐酸时,发现U形管内液体先右移,后慢慢左移,最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则烧杯内的物质是(    )

A.过氧化钠          B.碳酸氢钠             C.氢氧化钡              D.烧碱

 (3)若锥形瓶内是Na2CO3溶液,分液漏斗内的液体是盐酸或NaOH溶液,向烧杯内滴加盐酸或NaOH溶液时,发现U形管内液体右移,静止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则烧杯内的物质是(    )

A.过氧化钠            B.碳酸氢钠              C.铝                D.铁

 (4)若锥形瓶内是水,分液漏斗内的液体也是水,向烧杯内滴加水时,发现U形管内液体右移,静止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则烧杯内的物质是(    )

A.过氧化钠              B.碳酸氢钠             C.铝                D.铁

思路解析:(1)烧杯内的物质是碳酸氢钠。向烧杯内迅速滴加盐酸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但由于锥形瓶内的NaOH溶液来不及充分吸收,造成锥形瓶内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右移;当烧杯内固体反应完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NaOH溶液慢慢吸收,最后完全吸收,造成锥形瓶内压强逐渐减小,U形管内液体又慢慢左移,最后恢复原状。

(2)烧杯内的物质是碳酸氢钠。向烧杯内迅速滴加盐酸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但由于锥形瓶内的过氧化钠来不及充分吸收,造成锥形瓶内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右移;当烧杯内固体反应完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由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每吸收2体积二氧化碳只生成1体积氧气,从而造成锥形瓶内压强逐渐减小,U形管内液体又慢慢左移,最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

(3)烧杯内的物质是铝,向烧杯内迅速滴加盐酸或NaOH溶液时,均产生H2,但由于H2不溶于水,所以造成锥形瓶内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右移,最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

(4)烧杯内的物质是过氧化钠。向烧杯内迅速滴加水时,水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O2,但由于O2不溶于水,所以造成锥形瓶内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体右移,最后液面左边低于右边。

答案:(1)B(2)B(3)C(4)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7?惠州模拟)科学家预测“氢能”将是未来最理想的新能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测得,1克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热量,则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B
B

A.2H2(g)+O2(g)=2H2O(l);△H=-142.9kJ/mol
B.H2(g)+1/2O2(g)=H2O(l);△H=-285.8kJ/mol
C.2H2(g)+O2(g)=2H2O(l);△H=-571.6kJ/mol
D.H2(g)+1/2O2(g)=H2O(g);△H=-285.8kJ/mol
(2)根据“绿色化学”的思想,为了制备H2,某化学家设计了下列化学反应步骤:
①CaBr2+H2O
 750℃ 
.
 
CaO+2HBr     ②2HBr+Hg
 100℃ 
.
 
HgBr2+H2
③HgBr2+CaO
 250℃ 
.
 
HgO+CaBr2    ④2HgO
 500℃ 
.
 
2Hg+O2
上述过程的总反应可表示为
2H2O2H2↑+O2
2H2O2H2↑+O2

(3)利用核能把水分解,制出氢气,是目前许多国家正在研究的课题.下图是国外正在研究中的一种流程(硫-碘热循环法),其中用了过量的碘.

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SO2+I2+2H2O2HI+H2SO4
SO2+I2+2H2O2HI+H2SO4

用硫-碘热循环法制取氢最大的优点是
SO2和I2可循环使用,无污染.
SO2和I2可循环使用,无污染.

(4)也有人认为利用氢气作为能源不太现实.你的观点呢?请说明能够支持你的观点的两点理由
不现实,理由是现有的制取氢气方法耗能大,制取的成本太高,另外是氢气的熔沸点太低,给储存和运输带来困难.(或:现实,制取氢气用水为原料,来源丰富;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等.)
不现实,理由是现有的制取氢气方法耗能大,制取的成本太高,另外是氢气的熔沸点太低,给储存和运输带来困难.(或:现实,制取氢气用水为原料,来源丰富;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内江三模)四川省盛产天然气.某研究小组研究甲烷被空气催化氧化的规律.以下是研究报告的部份内容,请你完成相关的内容:
A、提出假设.反应产物可能有:
猜想①一氧化碳;猜想②甲醇;猜想③甲醛; 猜想④甲酸;猜想⑤水;猜想⑥炭;猜想⑦二氧化碳.
B、查阅资料.①RCHO遇强碱生成RCH2OH和RC00H;②甲酸分子中含有醛基.
C、实验探究.
(一)主要药品:略
(二)实验装置:见下图(铁架台、酒精灯未画出),请在D方框内画出装有碱石灰的球形干燥管(含连接仪器)

实验操作:
序号  实验内容要点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1) 加热后,缓慢通气体 E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
成立
(2) 将D装置取走,连接好其余装置,
继续反应
观察到E中澄清石灰水始终不
变浑浊
猜想
不成立
(3) 用pH试纸测C中混和物pH pH试纸变为
浅红或是红
浅红或是红
色,pH=3
猜想④成立.
(4) 取C中适量混和液,滴加稍过量
碳酸氢钠溶液蒸馏,取馏出物
碳酸氢钠溶液蒸馏,取馏出物
,再与银氨溶液反应
出现银镜 猜想③成立,银镜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HCHO+2[Ag(NH32]++2OH-
HCOO-+NH4++3NH3+H2O+2Ag
HCHO+2[Ag(NH32]++2OH-
HCOO-+NH4++3NH3+H2O+2Ag
交流与评价
I、研究小组甲、乙、丙、丁、戊五人有以下叙述,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乙、丙、戊
乙、丙、戊

甲、A装置太复杂,用H装置代替  
乙、A装置虽复杂,但也不能用H装置代替
丙、B装置中的细长铁管内,将催化剂分散在SiO2中的主要目的是:增大气体和催化剂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度
丁、猜想⑤是不需要经过实验证明就成立的.
戊、在B和C置之间增加I装置,昉止倒吸
II、B中自动恒温电加热器可任设某一温度,若再补充部份仪器,可研究
催化剂活性最强时的温度或不同温度下甲烷的妆化率或是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或同温度下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等
催化剂活性最强时的温度或不同温度下甲烷的妆化率或是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或同温度下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等
(任答一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用下图所示装置先进行了有关实验:

(1)B是用来收集实验中产生的气体的装置,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在图上把导管补充完整.
(2)实验中他们取6.4g 铜片和12mL 18mol?L-1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写出铜跟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H2SO4(浓)
  △  
.
 
CuSO4+SO2↑+2H2O
Cu+2H2SO4(浓)
  △  
.
 
CuSO4+SO2↑+2H2O

②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
随着反应进行,硫酸被消耗,产物有水生成,所以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反应会停止
随着反应进行,硫酸被消耗,产物有水生成,所以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反应会停止

③下列药品中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
AD
AD
(填写编号).
A.铁粉     B.氯化钡溶液      C.银粉      D.碳酸氢钠溶液
(3)为定量测定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甲学生进行了如下设计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取20mL与锥形瓶中,滴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已知氢氧化铜开始沉淀的pH约为5),通过测出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来求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假定反应前后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不变,你认为他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否求得余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其理由是
虽然甲基橙变色范围:pH为3.1~4.4,氢氧化铜开始沉淀时的pH为5,在指示剂变色范围之外,即中和酸时,铜离子不会消耗OH-,但是甲基橙由红色变成橙色、黄色时,铜离子溶液呈蓝色,对观察指示终点颜色有干扰
虽然甲基橙变色范围:pH为3.1~4.4,氢氧化铜开始沉淀时的pH为5,在指示剂变色范围之外,即中和酸时,铜离子不会消耗OH-,但是甲基橙由红色变成橙色、黄色时,铜离子溶液呈蓝色,对观察指示终点颜色有干扰

(4)现已确认,SO2和NOx的排放是造成酸沉降的两大罪魁祸首.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未燃烧充分的CH、以及N2、CO2、NO、CO等.有人设计利用反应2NO+2CON2+2CO2 将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可参与大气循环的N2和CO2
在某温度下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时间/h 0 1 2 3 4 5
c(NO)/mol?L-1 1.00×10-3 4.5×10-4 2.5×10-4 1.5×10-4 1.00×10-4 1.00×10-4
c(CO)/mol?L-1 3.6×10-3 3.05×10-3 2.85×10-3 2.75×10-3 2.70×10-3 2.70×10-3
在上述条件下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则反应的△H
 0(“>”、“<”、“=”).前2h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
1.875×10-4mol?L-1?h-1
1.875×10-4mol?L-1?h-1
,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5000
5000
.据此你认为将该反应从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是
寻找高效的催化剂
寻找高效的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研究小组利用题下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精英家教网
(1)MgCO3的分解产物为
 

(2)装置C的作用是
 
,处理尾气的方法为
 

(3)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题上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加热,反应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甲组现象 乙组现象
1 取黑色粉末加入盐酸 溶解,无气泡 溶解,有气泡
2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 蓝色沉淀 蓝色沉淀
3 取步骤1中溶液,滴加KSCN溶液 变红 无现象
4 取步骤3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红色褪去 先变红,后褪色
①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
 

②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乙组步骤4中,溶液变红的原因为
 
,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及其验证方法为
 

④从实验安全考虑,题上图装置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