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在2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3A(g)+B(g)?2C(g)+2D(g)的反应.现通入3mol A和2.5mol B,5s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mol•L-1•s-1,则5s时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75 mol•L-1B.1.5 mol•L-1C.2 mol•L-1D.0.15 mol•L-1

分析 5s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mol•L-1•s-1,则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计算得到A的反应速率v(A)=$\frac{3}{2}$v(C)=$\frac{3}{2}$×0.1mol•L-1•s-1=0.15mol•L-1•s-1,计算消耗的A的消耗物质的量浓度,起始浓度-消耗浓度=5s末A的浓度.

解答 解:现通入3mol A和2.5mol B,A的起始浓度=$\frac{3mol}{2L}$=1.5mol/L,5s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mol•L-1•s-1,则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计算得到A的反应速率v(A)=$\frac{3}{2}$v(C)=$\frac{3}{2}$×0.1mol•L-1•s-1=0.15mol•L-1•s-1,计算消耗的A的消耗物质的量浓度=0.15mol•L-1•s-1×5s=0.75mol/L,起始浓度-消耗浓度=5s末A的浓度得到:1.5mol/L-0.75mol/L=0.75mol/L,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注意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已知:①MnO4-+e→MnO42-(绿色) (强碱性条件)
②MnO4-+8H++5e→Mn2+(无色)+4H2O (强酸性条件)
(1)在 KOH 溶液中,KMnO4与 K2SO3溶液发生反应,还原剂为K2SO3,还原产物为K2MnO4.    
(2)将KMnO4溶液滴入NaOH溶液微热,得到透明的绿色溶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MnO4-+4OH-=4MnO42-+2H2O+O2↑.
(3)用酸性KMnO4溶液与亚铁盐的反应证明Fe2+具有还原性、MnO4-具有氧化性,最合适的亚铁盐是a,可用来酸化KMnO4溶液的试剂是f(均选填编号).
a.FeSO4     b.FeCl2     c.Fe(NO32     d.盐酸    e.硝酸    f.稀硫酸
(4)向20mL浓度为0.02mol/L的KMnO4溶液中滴加FeSO4溶液,使MnO4-全部转化为Mn2+,则反应前需向KMnO4溶液加入c(H+)=1mol/L的酸不少于3.2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别的是(  )
①FeCl2、Al(NO33、MgSO4、NH4NO3四种溶液
②MnO2、FeS、CuO、C四种黑色固体
③盐酸、Na2SO4、NaOH三种溶液
④NaCl、AlCl3、Ba(OH)2、HCl四种溶液.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CO2 和CO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相当密切,某化学课题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1)C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得到碳酸盐.若将0.1mol•L-1Na2CO3溶液与0.1mol•L-1NaHCO3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后的溶液中c(CO32-)小于c(HCO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1mol•L-1Na2CO3 溶液中c(OH-)-c(H+)=c(HCO3-)+2c(H2CO3)[用含c(HCO3-)、c(H2CO3)的关系式表示].
(2)常温常压下,饱和CO2 水溶液的pH=5.6,c(H2CO3)=1.5×10-5 mol•L-1.若忽略水的电离及 H2CO3 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HCO3-+H+的平衡常数K=4.2×10-7mol•L-1.(已知:10-5.6=2.5×10-6
(3)常温下,0.1mol•L-1NaHCO3 溶液的pH大于8,则溶液中c(H2CO3)>c(CO32-)(填“>”“=”或“<”),原因是因为NaHCO3溶液中既存在电离平衡:HCO3-?CO32-+H+,又存在水解平衡:HCO3-+H2O?H2CO3+OH-,而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4)小李同学拟用沉淀法测定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他查得CaCO3、BaCO3的溶度积Ksp分别为4.96×10-9、2.58×10-9.小李应该选用的试剂是Ba(OH)2(或NaOH溶液和BaCl2溶液);.
(5)一定条件下,将2molH2O(g)和2molCO充入容积固定的1L密闭容器中,加热至高温,发生下列可逆反应:2H2O?2H2+O2…①,2CO+O2?2CO2…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发生改变时,测知下列各项中提供的物理量即可求出该条件下混合气体平衡组成的是B (填序号,K1指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2指反应②的平衡常数).
A.K1、K2  B.K1、c(CO2)  C.K2、c(O2
②请在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c(O2)的变化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滴加石蕊显红色的溶液中:Na+、Fe2+、Cl-、NO3-
B.[H+]=10-12 mol•L-1的溶液:K+、Ba2+、Cl-、Br-
C.[OH-]/[H+]=1012的溶液中:NH4+、Al3+、NO3-、CO32-
D.由水电离的[H+]=1.0×10-13 mol•L-1的溶液中:K+、NH4+、AlO2-、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事实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
A.四个C-H键完全相同B.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C.CH2Cl2只有一种空间结构D.在常温常压下CH2Cl2为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C2H2)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表示乙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2H2(g)+$\frac{5}{2}$O2(g)=2CO2(g)+H2O(l);△H=-2b kJ•mol-1
B.2C2H2(g)+5O2(g)=4CO2(g)+2H2O(l);△H=-4b kJ•mol-1
C.2C2H2(g)+5O2(g)=4CO2(g)+2H2O(g);△H=-4b kJ•mol-1
D.2C2H2(g)+5O2(g)=4CO2(g)+2H2O(l);△H=b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目的  分离方法原理
A使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萃取、分液 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较大
B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过滤淀粉胶体不能透过滤纸
D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升华氯化铵易升华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某市对大气进行监测,发现该市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悬浮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等.因此PM2.5、SO2、NO2等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PM2.5样本用适量蒸馏水处理制成待测试样.测得该试样所含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及其平均浓度如表:
 离子K+ Na+ NH4+SO42- NO3- Cl-
 浓度/mol•L-14×10-66×10-62×10-54×10-53×10-52×10-5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PM2.5的酸碱性为酸性,试样的PH值=4.
(2)为减少SO2的排放,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将煤转化为清洁气体燃料.
已知:H2(g)+$\frac{1}{2}$O2(g)=H2O(g)△H=-241.8kJ•mol-1
C(s)+$\frac{1}{2}$O2(g)=CO(g)△H=-110.5kJ•mol-1
写出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l.3kJ•mol-1
②洗涤含SO2的烟气.以下物质可作为洗涤剂的是ab.
a.Ca(OH)2    b.Na2CO3    c.CaCl2    d.NaHSO3
(3)汽车尾气中NOx和CO的生成及转化:
①已知气缸中生成NO的反应为:N2(g)+O2(g)?2NO(g)△H>0.
若1mol空气含0.8mol N2和0.2mol O2,1300℃时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O的物质的量为8×10-4mol,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4×10-6.汽车启动后,气缸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原因是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吸热方向即右移动.
②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2(g),已知该反应的△H>0,简述该设想能否实现的依据:因为该反应的△H>0,△S<0,所以任何温度下均不自发进行;
③目前,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减少CO和NO的污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O+2N0 $\frac{\underline{\;催化剂\;}}{\;}$2CO2+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