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有机物A可以发生下列反应:

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E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
A.1种B.2种C.3种D.4种

分析 有机物A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得到B与D,B与酸反应得到C,则A为酯,B为羧酸钠盐,C为羧酸,D为醇,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则C为HCOOH,则D分子式为C4H10O,D与CuO反应得到E,E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则E属于酮,D中羟基连接的碳原子含有1个H原子.

解答 解:有机物A在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得到B与D,B与酸反应得到C,则A为酯,B为羧酸钠盐,C为羧酸,D为醇,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则C为HCOOH,则D分子式为C4H10O,D与CuO反应得到E,E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则E属于酮,D中羟基连接的碳原子含有1个H原子,则D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OH)CH3,则A为HCOOCH(CH3)CH2CH3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同分异构体、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等,关键是理解醇催化氧化规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3gNa投入到97.7g水中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
B.25gCuSO4•5H2O溶于75g水之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
C.相同质量的Na2O和Na2O2溶于相同体积的足量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
D.向含Na2CO310.6g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为16.8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植物在遇到干旱、洪涝、低温、病虫害等情况下会产生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即原子态氧),它能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死亡.朝鲜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于2001年1月成功开发出能排除活性氧的植物苏醒剂,提高植物抗旱、涝等的能力.下列关于植物苏醒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剂的作用B.还原剂的作用C.催化剂的作用D.吸附剂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3+5O2→4NO+6H2O中的氨作用不相同的是(  )
A.4NH3+6NO→5N2+6H2OB.2NH3+3CuO→3Cu+N2+3H2O
C.2Na+2NH3→2NaNH2+H2D.4NH3+3O2→4N2+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钠在用小刀切割后,剩余的钠应放回煤油中
B.焰色反应实验前,铂丝应先用盐酸洗涤后灼烧至无色,焰色反应是一种物理变化
C.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下
D.将烧碱溶液保存在磨口的细口玻璃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一个活塞式的反应容器中,通入2molSO2和1molO2,于500℃下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在保持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再通入2molSO2和1molO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开始时V增大,V减小,最终SO3的百分含量增加
B.开始时V增大,V不变,最终SO3的百分含量不变
C.开始时V增大,V增大,最终SO3的百分含量无法判断
D.开始时V增大,V减小,最终SO3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如图是侯氏制碱法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饱和食盐水$→_{Ⅰ}^{通入足量的气体A}$A和食盐饱和溶液$→_{Ⅱ}^{通入过量的气体B}$悬浊液$→_{Ⅲ}^{过滤}$晶体$\overrightarrow{Ⅳ}$纯碱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气体是NH3,B气体是CO2
B.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C.第Ⅲ步操作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D.第Ⅳ步操作是将晶体溶于水后加热、蒸发、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在化学研究领域,经常需要对一些物质进行性质的确定.如利用下列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测出一定质量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的气体体积,对金属镁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测定,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确称量m g金属镁(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用铜网包住放入干净的试管中;
②按图示组装好装置,然后在关闭活塞的分液漏斗中装入一定体积2mol/L的盐酸;
③调整右边玻璃管(带均匀刻度值),让U型管两端液面在同一水平面,读出右边玻璃管的液面刻度值为V1mL;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让一定量的盐酸进入试管中后立即关闭活塞;
⑤当镁条反应完后,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上下调节右边玻璃管的高度,使两端管内液面在同一水平面,读出右边玻璃管的液面刻度为V2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你认为步骤⑤中空格应进行的操作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上下调节右边玻璃管的高度,使两端管内液面在同一水平面.
(2)若V1,V2均是折算为标况下的值,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Ar(Mg)的实验测定表达式为Ar(Mg)=$\frac{22400m}{{V}_{2}-{V}_{1}}$,你认为此表达式求出的值是否准确?不(填‘是’或‘不’),主要问题为进入试管中的盐酸的体积也计入了产生的气体体积中(若回答‘是’则此空不填)
(3)步骤①中,为什么要用铜网包住镁条?让镁条浸没在盐酸中,防止镁与氧气反应,使镁全部用来产生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措施或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在合成氨的反应中,高温、高压有利于氨的合成
B.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C.保存FeSO4溶液时需要往里加入光亮的铁钉
D.F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后颜色变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