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2作为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正逐渐代替Cl2来进行自来水的消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1)ClO2的名称为 ;
(2)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ClO2所属物质类别是 ;
(4)以下微观过程表示制取ClO2的反应 原理,分析以上微观模拟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写一条)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北省高三上8月开学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短周期元素 A、B、C、D、E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C、D为金属元素,且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 K 层电子数;若往 E 单质的水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先变红后褪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E强
B. 向D单质与沸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C. 某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该物质一定是含C的盐
D. B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A的氢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周考(8.28)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Cr3+反应,产物是Cr2O72-和Pb2+,则与1molCr3+反应所需PbO2的物质的量是( )
A.3.0mol B.1.5mol C.1.0mol D.0.75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高二上入学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LiOH 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关于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钢板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B.放电时电子的流向:正极→导线→负极
C.放电时 OH-向正极移动 D.总反应为:2Li+2H+= 2Li++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贵州省高一上入学考试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计算题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取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密度1.10g/ml)置于烧杯中(并滴入2滴酚酞),向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随着盐酸的滴入,烧杯中溶液颜色从红色逐渐变浅,当加入10 mL稀盐酸时,溶液恰好变为无色。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4ml稀盐酸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2)试解释烧杯中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
(3)当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中和时生成氯化钠多少克?(精确到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贵州省高一上入学考试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CuCl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Fe充分反应,得到一些固体,过滤,向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对上述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含有Zn ②一定含有Fe ③一定含有Cu ④可能含有Zn ⑤可能含有Fe ⑥可能含有Cu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贵州省高一上入学考试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目的是化学产品在设计、制造、应用、回收处理时,对环境没有或产生尽可能小的副作用。下列符合“绿色化学”内涵的是
A.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将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B.执法部门将收缴的假冒伪劣商品焚烧,以免重新回流到市场上
C.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D.开发新能源汽车如燃氢汽车以减小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北省枣阳市高三上学期8月调研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含磷洗涤剂主要是添加了三聚磷酸钠,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的原因是
A.会引起白色污染
B.会使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质变坏
C.会使水中形成沉淀堵塞下水管道
D.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自然界存在NaIO3,可利用NaIO3与NaHSO3溶液来制取单质碘。反应分两步进行:IO3-+3HSO3-=I-+3SO42-+3H+;IO3-+5I-+6H+=3I2+3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IO3是氧化剂,HSO3-是还原剂
B.生产中可得到副产物H2SO4和Na2SO4
C.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HSO3-的还原性比I- 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