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甲酸钠广泛用作催化剂和稳定合成剂,印染行业的还原剂,还可用于生产保险粉、草酸和甲酸.用电石炉废气(CO 75~90%,以及少量CO2、H2S、N2、CH4等)其合成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上述工艺用碱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其中的CO2、H2S等酸性气体,可能发生的反应有CO2+2NaOH=Na2CO3+H2O、H2S+2NaOH=Na2S+2H2O(列举两例).
(2)上述合成工艺中采用循环喷射吸收合成,其目的是使尾气中的CO被充分吸收;最后排空的尾气主要成分是N2、CH4
(3)合成时,得到的HCOON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5%,合成塔反应液中分离出HCOONa•2H2O的主要步骤有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再经先涤干燥得到.
(4)甲酸钠高温时分解制取草酸钠(Na2C2O4)的化学方程式为2HCOONa$\stackrel{高温}{→}$NaOOCCOONa+H2↑.
(5)在甲酸钠、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可得到重要工业产品保险粉(Na2S2O4)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O-+2SO2+OH-=S2O42-+CO2+H2O.

分析 电石炉废气(CO 75~90%,以及少量CO2、H2S、N2、CH4等)先除尘,然后用碱液洗涤,溶液中CO2、H2S反应生成盐,然后将气体通入合成塔,并加入NaOH溶液、加热至160-200℃、加压,最终得到HCOONa.2H2O,最后剩余N2和CH4,将尾气排空,
(1)碱液具有碱性,能吸收酸性气体;
(2)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最后排空的尾气主要成分是N2和CH4
(3)从溶液中获取溶质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再经洗涤干燥得到;
(4)甲酸钠高温时分解生成草酸钠和氢气;
(5)反应物是甲酸钠、NaOH和二氧化硫,生成物是Na2S2O4和二氧化碳、水,根据反应物、生成物书写离子方程式.

解答 解:电石炉废气(CO 75~90%,以及少量CO2、H2S、N2、CH4等)先除尘,然后用碱液洗涤,溶液中CO2、H2S反应生成盐,然后将气体通入合成塔,并加入NaOH溶液、加热至160-200℃、加压,最终得到HCOONa.2H2O,最后剩余N2和CH4,将尾气排空,
(1)碱液具有碱性,能吸收酸性气体,CO2、H2S都是酸性气体,被碱液吸收,发生的反应为CO2+2NaOH=Na2CO3+H2O、H2S+2NaOH=Na2S+2H2O,
故答案为:除去其中的CO2、H2S等酸性气体;CO2+2NaOH=Na2CO3+H2O、H2S+2NaOH=Na2S+2H2O;
(2)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合成工艺中采用循环喷射吸收合成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尾气中的CO被充分吸收;反应过程中N2、CH4不参加反应,所以最后排空的尾气主要成分是N2和CH4
故答案为:使尾气中的CO被充分吸收;N2、CH4
(3)从溶液中获取溶质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再经洗涤干燥得到,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4)甲酸钠高温时分解生成草酸钠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HCOONa$\stackrel{高温}{→}$NaOOCCOONa+H2↑,
故答案为:2HCOONa$\stackrel{高温}{→}$NaOOCCOONa+H2↑;
(5)反应物是甲酸钠、NaOH和二氧化硫,生成物是Na2S2O4和二氧化碳、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HCOO-+2SO2+OH-=S2O42-+CO2+H2O,
故答案为:HCOO-+2SO2+OH-=S2O42-+CO2+H2O.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离子反应、基本实验操作、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点,明确反应原理及操作基本方法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气体的密度与它的摩尔质量成比。一只气球若放在空气(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是29g/mol)中可静止不动,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气体放在下列气体中会下沉的是

A.O2 B.Cl2 C.CO2 D.C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饱和石灰水跟盐酸反应:H++OH-═H2O

C.在硫酸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Ba2++OH-+ H++ SO42-═BaSO4↓+H2O

D.碳酸钙中加入盐酸:CO32-+2H+═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上第一次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产物为苯酚和Na2CO3

B.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将溴丙烷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元素

D.分别测定0.5 mol·L-1 H3PO4和H2SO4溶液的pH,比较磷和硫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上第一次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固体与水反应:2O22-+2H2O=4OH-+O2↑

B.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酸化的双氧水:2Fe2++2H++H2O2=2Fe3++2H2O

C.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足量烧碱溶液:HCO3-+OH-=CO32-+H2O

D.AlCl3溶液中滴加浓氨水至过量:Al3++4NH3·H2O=AlO2—+4NH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内锌矿的主要成分为ZnS,含有杂质PbS、CuS、FeS、SiO2等,以闪锌矿制备氯化锌的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氯化铁浸渍液时要求pH为0.8~1之间,pH太高则铁离子会水解,pH太低,浸渍矿石会产生有害气体硫化氢,操作①是过滤.由氯化锌溶液制备氯化锌晶体的方法是加入盐酸再蒸发.
(2)高沸点溶剂R-4E几乎不溶于水,120℃时硫在R-4E里的溶解度为365g,室温时溶解度为35.9g,从浸出液B提取硫的方法是冷却饱和溶液.硫是工业制备硫酸的原料,现有1吨矿石,硫的总含量为24%,最多制备浓度98%的硫酸0.75吨.
(3)氯化铁与硫化锌发生反应:2FeCl3+ZnS═ZnCl2+2FeCl2+S,则氯化铁与FeS反应的方程式为2FeCl3+FeS═3FeCl2+S.
(4)溶液X的成分的化学式为ZnCl2、FeCl2,该流程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溶剂R-4E、有机萃取剂TBP、氯化铁溶液.
(5)由氯化亚铁溶液制备氯化铁溶液,可以用H2O2、Cl2,但生产成本高.酸性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在50℃左右通入氧气转化的成本极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4H++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Fe3++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氟硼酸钾(KBF4)是热焊和铜焊的助熔剂,以氟硅酸(H2SiF4,二元强酸)、硼酸[H3BO4,一元弱酸,酸根为B(OH)4-]等为原料制备氟硼酸钾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常温下,0.05mol•L-1 H2SiF4溶液的pH为1.
(2)硼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3BO4 ?B(OH)4-+H+
(3)氟硼酸钾中所含化学键的类型为离子键和共价键、配位键.
(4)浸取时生成HBF4的化学方程式为H2SiF4+H3BO4=HBF4+SiO2↓+2H2O;为提高浸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粉碎固体、适当升高温度或者搅拌等(任写一条).
(5)加入NaCl的作用是除去溶液中含有少量H2SiF4
(6)将BF3与KBH4以物质的量之比4:3混合在乙醚(溶剂)中,恰好完全反应制得氟硼酸钾和一种气体.
①BF3的电子式为
②气体产物(摩尔质量介于20~30g•mol-1)的化学式为B2H6
(7)在加热条件下,利用氟化铵与K2O•B2O3也可制得氟硼酸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4F+K2O•B2O3$\frac{\underline{\;加热\;}}{\;}$2KBF4+8NH3↑+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40℃时,在氨-水体系中不断通入CO2,各种离子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pH=9.0时,c(NH4+)>c(HCO3-)>c(NH2COO-)>c(CO32-
B.如图随着CO2的通入,$\frac{{c(OH}^{-})}{{c(NH}_{3}•{H}_{2}O)}$不断减小
C.
在如图所示不同pH的溶液中一定存在关系:c(NH4+)≥2c(CO32-)+c(HCO3-)+c(NH2COO-
D.在溶液pH不断降低的过程中,有含NH2COO-的中间产物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46g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8NA
B.0.5 mol•L-1 CuCl2溶液中含有的Cl-个数为NA
C.标准状况下,H2和CO混合气体8.96L在足量O2中充分燃烧消耗O2分子数为0.2NA
D.在反应4Cl2+8NaOH═6NaCl+NaClO+NaClO3+4H2O中,消耗1mol Cl2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1.5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