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有机物A是烃,有机物B易溶于水,且1molB能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11.2L,但不与NaHCO3溶液反应.已知A通过如下转化关系(有关反应条件已略去)制得化学式为C4H8O2的酯E,且当D→E时,相对分子质量增加2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
 
,结构简式
 
,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
 
g/L.
(2)A的官能团名称
 
,B的官能团名称
 

(3)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
 
,反应③的反应类型为
 

(4)4.4gC物质完全燃烧消耗
 
mol氧气.
(5)完成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反应②
 

反应③
 
考点:有机物的推断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有机物A是烃,有机物B易溶于水,且1molB能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11.2L,氢气为0.5mol,但不与NaHCO3溶液反应,故B分子含有1个-OH,D与B反应得到酯E的分子式为C4H8O2,属于饱和一元酯,由转化关系可知A、B、C、D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目相等,结合E的分子式可知,A、B、C、D分子中均含有2个含有碳原子,故B为CH3CH2OH,烃A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A为CH2=CH2,B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为CH3CHO,C反应氧化反应生成D为CH3COOH,则E为CH3COOCH2CH3,据此解答.
解答: 解:有机物A是烃,有机物B易溶于水,且1molB能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H211.2L,氢气为0.5mol,但不与NaHCO3溶液反应,故B分子含有1个-OH,D与B反应得到酯E的分子式为C4H8O2,属于饱和一元酯,由转化关系可知A、B、C、D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目相等,结合E的分子式可知,A、B、C、D分子中均含有2个含有碳原子,故B为CH3CH2OH,烃A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A为CH2=CH2,B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为CH3CHO,C反应氧化反应生成D为CH3COOH,则E为CH3COOCH2CH3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CH2=CH2,名称为乙烯,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
28g/mol
22.4L/mol
=1.25g/mol,
故答案为:乙烯;CH2=CH2;1.25;
(2)A为CH2=CH2,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碳碳双键,B为CH3CH2OH,所含官能团名称为:羟基,
故答案为:碳碳双键;羟基;
(3)反应①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反应③是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也属于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4)4.4gCH3CHO的物质的量为
4.4g
44g/mol
=0.1mol,完全燃烧消耗氧气为0.1mol×(2+
4
4
-
1
2
)=0.25mol,故答案为:0.25;
(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
Cu
2CH3CHO+2H2O,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H2CH3+H2O,
故答案为:2CH3CH2OH+O2
Cu
2CH3CHO+2H2O;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H2CH3+H2O.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涉及烯烃、醇、醛、羧酸的性质与转化,注意根据酯E的分子式推断,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属于有机物
B、在物质变化类型上,煤的干馏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煤中含有大量的苯等芳香烃,煤是芳香烃的主要来源
D、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煤的综合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1.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在操作时的一个错误是
 
,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g.

(2)指出下面实验中存在的两个错误:
需配制150mL 0.2mol?L-1 NaCl溶液,如图2是该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
 
 

(3)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 000mL 0.1mol?L-1稀硫酸.
①应用量筒量取浓硫酸
 
mL.
②配制硫酸溶液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除量筒外,写出其余四种).
③下列操作结果,使所配制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
 

A.称量时用了生锈的砝码
B.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往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E.未洗涤溶解NaOH的烧杯
F.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G.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H.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从网上查得如下信息:①钠能在CO2中燃烧.②常温下CO能与PdCl2溶液反应得到黑色的Pd.经过分析讨论,他们认为钠在CO2中燃烧时,还原产物可能是碳,也可能是CO,氧化产物可能是Na2CO3.为验证上述推断,他们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欲用上述装置组装一套新装置: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能随意控制反应的进行)来证明钠能在CO2中燃烧并检验其还原产物,所用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
 

(2)若装置D的PdCl2溶液中有黑色沉淀,C中有残留固体(只有一种物质),则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装置D的PdCl2溶液中无黑色沉淀,C中有残留固体(有两种物质),则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后来有一位同学提出,钠的氧化产物也可能是Na2O,因此要最终确定钠的氧化产物是何种物质,还需要检验C中残留的固体是否含有Na2O,为此,他认为应较长时间通入CO2以确保钠反应完,然后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实验,可确定残留固体中是否含有Na2O,他的实验方案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如:
①比较锌粒与不同浓度硫酸反应时的速率,可通过测定收集等体积H2需要的
 
来实现;
②在KMnO4与H2C2O4反应中,KMnO4与H2C2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可通过测定
 
来测定该反应的速率;
③在Na2S2O3和H2SO4反应中,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速率可通过
 
来测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反应2HI(g)═H2(g)+I2(g)在T℃下的平衡常数为0.01.T℃时,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HI,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HIH2I2
浓度/(mol?L-10.400.600.60
请计算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计算过程,否则不得分):
(1)起始加入HI的物质的量
 
mol.
(2)达到平衡后HI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1(请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T℃时,在另一个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将I2(g)与H2(g) 置于其中发生上述反应,若达到平衡时H2(g)与I2(g)的体积比为1:4,计算平衡时HI的体积分数为
 
,以及开始时H2(g)与I2(g)的体积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Na2O2是常见的氧化剂.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通过以下实验确定炭粉与Na2O2反应的产物.
实验步骤:
I.按下图所示装置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将0.6g炭粉与3.9g Na2O2均匀混合,装入试管,在靠近试管口处放置一张湿润的氯化钯试纸(湿润氯化钯试纸遇CO变黑,可用于检验是否有CO生成).
Ⅲ.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试管底部.

实验现象:
试管中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火花,氯化钯试纸未变黑,石灰水未变浑浊.
请回答:
(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为2Na2O2+C
  △  
.
 
Na2CO3+X,在该反应中,X是
 
(填氧化或还原)产物.
(2)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3)装置B的作用是
 

(4)CO在潮湿环境中可将氯化钯还原为黑色粉末状的钯(Pd),同时生成另外两种物质.已知反应过程中转移6.02×l023个电子时,生成53g Pd (已知Pd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将装置A中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溶于适量水中.
①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②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Na+)>c(CO
 
2-
3
)>c(OH-)>c(HCO
 
-
3

b.c(Na+)>c(OH-)>c(CO
 
2-
3
)>c(HCO
 
-
3

c.c(Na+)═2c(CO
 
2-
3
)+c(HCO
 
-
3
)+c(H2CO3
d.c(H+)+c(Na+)═c(OH-)+2c(CO
 
2-
3
)+c(HCO
 
-
3

③若使所得溶液与100mL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至溶液pH=7(不考虑CO2的溶解),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按要求填空:
(1)分子中有18个氢原子的链烷烃的分子式:
 

(2)2,3-二甲基-1-丁烯的结构简式:
 

(3)用系统法命名:
 
分子结构中有
 
手性碳原子.
(4)CH2=CH-C≡CH结构中碳原子轨道的杂化方式是
 

(5)有机物的结构可用“键线式”简化表示.如CH3-CH=CH-CH3可简写为.的分子式为
 
,1mol该烃完全燃烧,需要标准状况下氧气
 
升;该烃的一溴取代物有
 
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SO4和H3PO4的摩尔质量相等
B、在标准状况下18g水的体积约为22.4L
C、1molH2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D、通常状况下,NA个 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