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为了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MgCl2、MgSO4,可选用Ba(OH)2、HCl和K2CO3三种试剂,按如图1步骤操作:

(1)写出三种试剂的化学式:ABa(OH)2,BK2CO3,CHCl.
(2)加过量A的目的是:为了除尽Mg2+和SO42-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Ba(OH)2═BaCl2+Mg(OH)2↓、MgSO4+Ba(OH)2═BaSO4↓+Mg(OH)2
(3)加过量B的目的是:为了除尽过量的Ba2+
(4)若先加过量C后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钡离子不能除去.
(5)将KCl溶液制成KCl晶体的蒸发操作过程中,要使用的主要仪器有:坩埚钳、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6)用KCl晶体配制250mL 0.2mol/L KCl溶液时,图2是该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图2的两处错误是:
①未用玻璃棒引流;②未采用250mL容量瓶.

分析 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和MgSO4,可看成把Mg2+、SO42-沉淀而除去,因此选择所提供试剂中的Ba(OH)2可同时沉淀掉Mg2+、SO42-离子;反应生成的BaCl2和过量的Ba(OH)2可加入所选试剂中的K2CO3而除去;最后通过滴加盐酸可把过量的K2CO3及反应生成的KOH同时反应掉而生成KCl,将KCl溶液进行蒸发操作可得到KCl,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Ba(OH)2、B为K2CO3、C为HCl,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和MgSO4,可看成把Mg2+、SO42-沉淀而除去,因此选择所提供试剂中的Ba(OH)2可同时沉淀掉Mg2+、SO42-离子;反应生成的BaCl2和过量的Ba(OH)2可加入所选试剂中的K2CO3而除去;最后通过滴加盐酸可把过量的K2CO3及反应生成的KOH同时反应掉而生成KCl,将KCl溶液进行蒸发操作可得到KCl,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Ba(OH)2、B为K2CO3、C为HCl,
(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Ba(OH)2、B为K2CO3、C为HCl,故答案为:Ba(OH)2;K2CO3;HCl;
(2)加入Ba(OH)2,可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钡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Ba(OH)2═BaCl2+Mg(OH)2↓  MgSO4+Ba(OH)2═BaSO4↓+Mg(OH)2↓,
故答案为:为了除尽Mg2+和SO42-;MgCl2+Ba(OH)2═BaCl2+Mg(OH)2↓; MgSO4+Ba(OH)2═BaSO4↓+Mg(OH)2↓;
(3)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可使滤液中混有的Ba(OH)2完全反应而除去;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Ba(OH)2+K2CO3═BaCO3↓+2KOH或 BaCl2+K2CO3═BaCO3↓+2KCl,
故答案为:为了除尽过量的Ba2+
(4)若先加过量C后再过滤,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钡离子不能除去,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故答案为: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钡离子不能除去;
(5)将KCl溶液制成KCl晶体的蒸发操作过程中,要使用的主要仪器有:坩埚钳、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
故答案为:蒸发皿;酒精灯;
(6)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要用玻璃棒来引流,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要选择一定体积的容量瓶,
故答案为:未用玻璃棒引流,未采用250mL容量瓶.

点评 本题考查了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离子性质、沉淀顺序和试剂选择、主要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溶液配制,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20.已知A是一种气态烃.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0.在如图变化中,中间产物C跟葡萄糖一样也能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反应条件未写出)
又知2CH3CHO+O2$→_{△}^{催化剂}$2CH3COOH.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电子式
(2)B、D分子内含有的官能团分别是羟基、羧基(填名称).
(3)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①加成反应,④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CH2=CH2+H2O$\stackrel{一定条件下}{→}$CH3CH2OH;②2CH3CHOH+O2$→_{△}^{Cu}$2CH3CHO+2H2O;④CH3COOH+CH3CH2OH$?_{△}^{浓硫酸}$CH3COOCH2C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①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②用溴水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③用氢气通过加成反应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
④用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证明苯的碳碳键完全相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高分子材料PET聚酯树脂和PMMA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Ⅰ.RCOOR′+R″OH$\stackrel{催化剂}{→}$RCOOR″+R′OH (R′,R″是两种不同的烃基)
Ⅱ.$→_{H_{2}O/H+}^{i.HCN/OH-}$(R、R′代表烃基)
(1)①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A的名称为1,2-二溴乙烷.
(2)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3)PMMA单体的官能团名称是碳碳双键、酯基.
(4)F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组峰,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5)符合下列要求的J的同分异构体8有种.
①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③分子中不含环状结构其中与J具有相同官能团,且为顺式结构,
其结构简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由Mg、Fe、Zn组成的混合物共40g,将其放入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25%的稀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将所得溶液蒸干,共得到固体136g,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在此过程中产生氢气分子的个数为(  )
A.lNAB.2NAC.3NAD.0.5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5.已知:A、B、C为中学常见的单质,A为淡黄色固体;D、E、F为中学常见的氧化物,E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H、K为中学常见的盐;M为一种常见的无色液体.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某些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物质K的化学式为Fe3(SO42
(2)物质M的电子式为
(3)D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D物质的B(填字母序号).
A.氧化性   B.还原性   C.漂白性
(4)C与M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rac{\underline{\;高温\;}}{\;}$Fe3O4+4H2
(5)先将D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再通入NH3,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为先无明显现象,通入NH3后产生白色沉淀.
(6)H溶液在空气中常期放置会出现红褐色浑浊,请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变化的原因:12Fe2++3O2+6H2O═4Fe(OH)3↓+8Fe3+
(7)A与C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其产物中元素A与C的质量比为4:7,该物质是某矿石的主要成分之一,常用于生产G.某化工厂所用矿石样品含杂质25%,若取8.8吨该矿石,假设生产过程中无其他损失,可制得含G 98%的产品7.5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反应3Fe+4H2O(气)$\frac{\underline{\;高温\;}}{\;}$Fe3O4+4H2
(2)硫酸铝与氨水反应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Al3++3NH3•H2O=2Al(OH)3↓+3NH4+
(3)Fe跟FeCl3溶液反应Fe+2FeCl3=3FeCl2、Fe+2Fe3+=3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9.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
1.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
2.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3.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4.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
5.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
6.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逐渐缩小,溶液变红色
B.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可燃,溶液变浅红色
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燃
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燃
E.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仪器: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试管夹⑤镊子⑥小刀⑦玻璃片⑧砂纸等;药品:钠、镁带、铝条、2mol•L-1的盐酸、新制的氯水、饱和的H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方案相对应的实验现象)1B2F3A4D5C6E(用A-F表示);写出③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4)实验结论: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科学家研究发现${\;}_{82}^{212}$Pb具有杀死癌细胞的功效.下列关于${\;}_{82}^{212}$Pb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是212B.中子数是130C.电子数是194D.质量数是8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