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2)浓盐酸的易挥发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杂质,结合氯化氢、二氧化碳性质除杂;无水硫酸铜容易结合水生成蓝矾;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依据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选择检验方法;
(3)能该题中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只有二氧化碳;
(4)根据过氧化钠的质量可以生成氧气的体积,理论生成气体的体积-实际氧气的体积=差值.
解答 解:(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用的原料为碳酸钙固体与盐酸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所以可以选择装置
②③;
故答案为:②③;
(2)浓盐酸的易挥发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杂质,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不大,氯化氢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以选择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杂质氯化氢;
无水硫酸铜容易结合水生成蓝矾,从装置B中出来的气体含有水蒸气,所以看到现象为:无水硫酸铜变蓝;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所以检验氧气的方法为: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会出现复燃;
故答案为:除去CO2中的HCl 无水硫酸铜变蓝 带火星 复燃;
(3)若E中的石灰水出现出现轻微白色浑浊,说明:还有未反应的CO2;
故答案为:还有未反应的CO2;
(4)1.95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frac{1.95g}{78g/mol}$=0.025mol,设过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氧气的体积为v,依据反应方程式得:
2Na2O2----O2;
2mol 22.4L
0.025mol v
v=0.28L=280mL>250mL,所以实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比理论计算值小;
280mL-250mL=30mL;
故答案为:小;30.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制备、净化及性质检验,明确实验原理及过氧化钠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都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 B. | 都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 ||
C. | 都能通过与单质反应实现 | D. | 变化前后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质量 物质 | 实验前 | 实验后 |
甲的质量/g | 101.1 | l03.0 |
乙的质量/g | 82.0 | 86.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晶体硅具有半导体性质,可用于生成光导纤维 | |
B. | 用Na2O2漂白过的织物,麦秆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 | |
C. | K2FeO4具有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 |
D. | 浓硫酸具有较强酸性,常用作淀粉水解的催化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I | 向2mL 1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
1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2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II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 出现“丁达尔效应”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III | 向1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
IV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II中的红褐色溶液 |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2O4的体积分数减小 | B. | NO2的转化率提高 | ||
C. |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 D. | 颜色变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阴极的阳极保护法 | |
B. | 石油的分馏、煤的液化、汽化都是物理变化 | |
C. | 干馏煤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工原料 | |
D. | 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2、Cl2、Br2、I2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 |
B. | 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 |
C. | F-、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颜色逐渐变深 | |
D. | 与水反应由难到易:F2>Cl2>Br2>I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