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某气态烷烃和气态单烯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3,取标准状况下此混合气体4.48L通入足量溴水中,溴水增重2.8g,此两种烃是(  )
A.甲烷和丙烯B.乙烷和2-丁烯
C.甲烷和2-甲基丙烯D.乙烯和1-丁烯

分析 由混合气体是同种状况下H2密度的13倍,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可确定烷烃,然后由标准状况下该混合气体4.48L,溴水增重2.8g,则计算烯烃的摩尔质量,进一步得出烯烃.

解答 解:由气态烷烃和气态单烯烃组成的混合气体是同种状况下H2密度的13倍,
则M(混合)=13×2g/mol=26g/mol,
烯烃的摩尔质量最小为28g/mol,则烷烃的摩尔质量应小于26g/mol,
所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
设烯烃的化学式为CnH2n,标准状况下该混合气体4.48L,溴水增重2.8g,
则n(混合)=$\frac{4.48L}{22.4L/mol}$=0.2mol,混合气体质量为0.2mol×26g/mol=5.2g,
则甲烷的质量为5.2g-2.8g=2.4g,
甲烷的物质的量为$\frac{2.4g}{16g/mol}$=0.15mol,
则烯烃的物质的量为0.2mol-0.15mol=0.05mol,
所以M(CnH2n)=$\frac{2.8g}{0.05mol}$=56g/mol,
12n+2n=56,解得n=4,
即烯烃为1-丁烯、2-丁烯或2-甲基丙烯,该混合物为甲烷与2-甲基丙烯符合,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分子式计算的确定,为高频考点,把握平均摩尔质量确定一定含甲烷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平均值法应用及烯烃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弱碱性溶液中:Na+、K+、Cl-、HCO3-

B.无色溶液中:Al3+、NH4+、Cl-、HCO3-

C.pH=1的溶液中:ClO-、SO42-、Fe2+、K+

D.由水电离的c(OH-)=10-14mol· L-1的溶液中:CH3COO-、SO42-、Na+、N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操作现象解释、结论
A长期露置于潮湿空气中的Fe粉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稀盐酸将Fe氧化为Fe3+
B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析出了Na2CO3晶体
CAl箔插入浓硝酸中无现象Al在浓硝酸中钝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色浓氨水呈碱性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间的递变规律,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Ⅳ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SiH4>CH4,所以Ⅴ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PH3>NH3
B.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稳定性:HF>H2O,第三周期元素氢化物稳定性:HCl>H2S
C.Ⅶ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F>Cl,所以ⅦA族元素氢化物的酸性:HF<HCl
D.镁比铝活泼,工业上用电解熔融氧化铝制铝,所以工业上也用电解熔融氧化镁制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为了分离提纯蛋白质,不可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
A.甲醛溶液B.饱和硫酸钠溶液C.硝酸铅溶液D.饱和硫酸铜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二溴乙烷:CH2BrCH2BrB.3-乙基-1-丁烯:
C.2-甲基-2,4-己二烯:D.2,2,3-三甲基戊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有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CH32C═CHCHO,某同学对该分子的官能团进行检验.
(1)检验分子中醛基的常用试剂是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现象是:产生银镜反应或产生红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CH32C=CHCHO+2Ag(NH32OH$→_{△}^{水浴}$(CH32C=CHCOONH4+2Ag↓+3NH3+H2O或(CH32C=CHCHO+2Cu(OH)2$\stackrel{△}{→}$(CH32C=CHCOOH+Cu2O+H2O
(2)检验该分子中碳碳双键的方法是将银镜反应(上述反应)后的溶液调节至中性,加溴水,观察是否褪色.
(3)实际操作中,哪一个官能团应先检验?醛基(或-CHO)(填写官能团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第一电离能I1是指气态原子X(g)失去一个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X+(g)所需的能量.图是部分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随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分析可知,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的变化规律是上到下依次减小.
(2)图中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ⅤA族.
(3)图中4、5、6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均比同主族上一周期的元素气态氢化物低很多,原因是:
NH3、H2O、HF分子内存在氢键,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熔沸点高.
(4)气态锂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分别为:失去第一电子为519kJ•mol-1,失去第二个电子为7296kJ•mol-1,失去第三个电子为11 799kJ•mol-1,由此数据分析为何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锂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Li+已形成稳定结构,此时再失去电子很困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下表为制取Cu2O的两种方法:
方法a: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还原CuO
方法b:电解法,反应为2Cu+H2O$\frac{\underline{\;电解\;}}{\;}$Cu2O+H2
(1)已知:①2Cu(s)+$\frac{1}{2}$O2(g)═Cu2O(s)△H=-169kJ/mol
②C(s)+$\frac{1}{2}$O2(g)═CO(g)△H=-110.5kJ/mol
③Cu(s)+$\frac{1}{2}$O2(g)═CuO(s)△H=-157kJ/mol
则方法a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s)+2CuO (s)=CuO(s)+CO(g)△H=+34.5kJ/mol.
(2)方法b是用肼燃料电池为电源,通过离子交换膜电解法控制电解液中OH-的浓度而制备纳米Cu2O,装置如图所示:
①上述装置中B电极应连D电极(填“C”或“D”)
②该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填“阴”或“阳”),该电解池的阳极反应式为:2Cu-2e-+2OH-=Cu2O+H2O.
③原电池中负极反应式为:N2H4-4e-+4OH-=N2↑+4H2O.
(3)在相同体积的恒容密闭容器中,用以上方法制得的两种Cu2O分别进行催化分解水的实验:
2H2O$?_{Cu_{2}O}^{光照}$2H2(g)+O2(g)△H>0
水蒸气的浓度随时间t变化如表所示:

0
1020304050
T10.0500.04920.04860.04820.04800.0480
T10.0500.04880.04840.04800.04800.0480
T20.100.0940.0900.0900.0900.090
①催化剂的效率:实验①<实验②(填“>”或“<”);
②实验①、②、③的化学平衡常数K1、K2、K3的大小关系为:K1=K2<K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