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一氧化碳变换”是合成氨原料气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反应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
完成下列填空:
(1)恒温恒容条件下,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序号).
a.ν(CO)消耗=ν(H2O)生成                  
b.c(CO2)=c(CO)
c.混合气体的总压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2)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实验组温度/℃起始量/mol平衡量/mol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COH2OCO2CO
1650421.62.45
2900210.41.63
365021ABt
①实验1中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②A=
 

③平衡常数:K(900℃)
 
K(650℃) (填“>”、“<”或“=”=).
(3)温度是一氧化碳变换中最重要的工艺条件,实际生产过程中将温度控制在400℃左右,可能的原因是
 

(4)C、H、O、N元素中,核外电子占据5个不同轨道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
 
.这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填“一定是”、“一定不是”、“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5)能证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事实是
 
(选填编号).
a.酸性:H2CO3强于H2SiO3              
b.高温下SiO2与C生成Si和CO
c.键的极性:C-H>Si-H                 
d.熔点:金刚石>单晶硅.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
分析:(1)化学平衡的标志是正逆反应速率相同,个组分含量保持不变,衍生的条件满足变量不变的原则分析判断;
(2)①反应速率V=
△c
△t
计算得到;
②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改变起始量相当于压强变化,平衡不动,所以起始量为2molCO和 1molH2O达到平衡状态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0.8mol;
③比较2和3起始量相同,温度不同时的二氧化碳生成量可知温度升高平衡逆向进行;
(3)依据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逆向进行,应从催化剂活性和反应速率分析判断;
(4)核外电子占据5个不同轨道的原子应是1s22s22p1-6,结合原子结构分析判断;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5)依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是单质氧化性强弱、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等分析判断.
解答: 解:(1)a.ν消耗(CO)=ν生成(H2O),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且满足化学计量数关系,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a正确;
b.c(CO2)=c(CO),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c.混合气体的总压不变即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无法根据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判断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反应气体都是气体,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根据ρ=
m
V
可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无法根据密度判断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①实验1中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等于二氧化碳表示的反应速率=
1.6mol
2L
5min
=0.16mol/(L?min),
故答案为:0.16mol/(L.min);
②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改变起始量相当于压强变化,平衡不动,所以起始量为2molCO和 1molH2O达到平衡状态生成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0.8mol,则A=0.8;
故答案为:0.8;
③比较2和3起始量相同,温度不同时的二氧化碳生成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减小,可知温度升高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平衡常数:K(900℃)<K(650℃),故答案为:<;
(3)依据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逆向进行,应从催化剂活性和反应速率分析判断,此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大,且最大了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该反应使用催化剂,此温度是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该反应放热,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
(4)核外电子占据5个不同轨道的原子应是1s22s22p1-6,结合原子结构分析判断N和O;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2s22p3、2s22p4
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离子化合物如NH4HCO3、也可以是共价化合物如CO(NH22
故答案为:2s22p3、2s22p4 ;  不一定是;
(5)a.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2CO3强于H2SiO3,说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故a正确;         
b.高温下SiO2与C生成Si和CO表明的是碳的还原性大于硅,不能说明非金属性,故b错误;
c.键的极性:C-H>Si-H,说明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可以证明非金属性强弱,故c正确;              
d.熔点:金刚石>单晶硅,证明化学键强弱,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分析判断,平衡标志和计算的理解应用,原子结构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有下列基本粒子:1H、2H、3H、1H+234U、235U、238U、40K、40Ca、Cl214N、14C,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它们分属
 
种元素,属于氢元素的核素有
 
种,属于铀元素的核素有
 
种.互为同位素的原子分别为
 
 

(2)质量数相等的粒子为
 
 
 
(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3)氢的同位素1H、2H、3H与氧的同位素16O、17O、18O相互结合为水,可得水分子的种数为
 
;可得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水分子种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铁路的提速为鲜活水产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的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鲜活鱼的长途运输中,必须考虑以下几点:①水中需要保持适量的O2;②及时去除鱼排出的CO2;③防止细菌的大量繁殖.
(1)过氧化物都能杀菌消毒的性质,金属的过氧化物能与H2O反应产生O2,如:2Na2O2+2H2O═4NaOH+O2↑.现有两种在水中能起供氧灭菌作用的物质,Na2O2和CaO2.根据以上介绍,可以判定运输鲜活水产品时应选择
 
物质放入水中,理由是
 

(2)写出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一养鱼爱好者欲测定所用的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称取样品2.0g,加入到足量的水中,生成了224mL氧气(氧气的密度为1.43g/L).试计算所用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H-1,O-16,Ca-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H2SO3+Cl2+H2O═2HCl+H2SO4,H2SO3+Br2+H2O═2HBr+H2SO4,现将0.03mol Cl2缓缓通入含0.02mol H2SO3和0.02mol HBr的混合稀溶液,在此过程中,溶液里的[H+]与Cl2用量关系的示意图是(横坐标是Cl2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H+],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可视为不变)(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燃烧3g某有机物,生成0.1molCO2和1.8gH2O.已知1L这种物质的蒸气在标准状况时的质量为2.677g,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又已知此有机物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写出它的结构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金属氧化物MO2于高温下用碳还原,得到标准状况下400毫升的一氧化碳、100毫升二氧化碳和0.978克金属M,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40B、73
C、118D、20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向溶有10.1g KNO3的水溶液中撒入17.28g 铜粉,微热,铜粉不溶解,慢慢滴入2mol?L-1的稀硫酸,铜粉开始溶解,溶液显蓝色,并有少量气泡出现.该实验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u+8H++2NO3-═3Cu 2++2NO↑+4H2O
(1)当滴入
 
 mL硫酸后铜粉不再溶解;此时烧杯底应该残留
 
  g铜粉;
(2)为使杯底的铜粉全部溶解,在加入足量硫酸的前提下,还应该再加入至少
 
g KNO3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电子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子云形象地表示了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
B、电子云直观地表示了核外电子的数目
C、1s电子云界面图是一个球面,表示在这个球面以外,电子出现的概率为零
D、电子云是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了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稀硝酸与铁屑反应:Fe+2H+=Fe2++H2
B、钠与CuSO4溶液反应:2Na+Cu2+=Cu↓+2Na+
C、NaHCO3溶液与稀HNO3反应:HCO3-+H+=H2O+CO2
D、向少量NaHSO4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SO42-+2H++Ba2++2OH-=Ba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