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1)工业上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反应合成甲醇:
反应Ⅰ:CO(g)+2H2(g) CH3OH(g) ΔH1
反应Ⅱ:CO2(g)+3H2(g) CH3OH(g)+H2O(g) ΔH2
①上述反应符合“原子经济”原则的是________(填“Ⅰ”或“Ⅱ”)。
②下表所列数据是反应Ⅰ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K)。
温度 | 250 ℃ | 300 ℃ | 350 ℃ |
K | 2.041 | 0.270 | 0.012 |
由表中数据判断,ΔH1______0(填“>”、“=”或“<”)。
③某温度下,将2 mol CO和6 mol H2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CO)=0.2 mol·L-1,则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从上表中选择)。
(2)已知在常温常压下:
①2CH3OH(l)+3O2(g)===2CO2(g)+4H2O(g) ΔH1=-1 275.6 kJ·mol-1
②2CO(g)+O2(g)===2CO2(g) ΔH2=-566.0 kJ·mol-1
③H2O(g)===H2O(l) ΔH3=-44.0 kJ·mol-1
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利用一束强光照射明矾溶液,产生光亮的“通路”,说明明矾一定发生了水解
B.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1 mol·L-1 H2SO4溶液,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说明溶液中NO被Fe2+还原为NO2
C.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说明该气体一定是SO2
D.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无砖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生成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利用反应2NO(g)+2CO(g) 2CO2(g)+N2(g) ΔH=-746.8 kJ/mol,可净化汽车尾气,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1L 0.1 mol·L-1 BaCl2溶液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放出a kJ热量;将1L 0.5 mol·L-1 HCl溶液与足量CH3COONa溶液充分反应放出b kJ热量(不考虑醋酸钠水解);将0.5L 1 mol·L-1 H2SO4溶液与足量(CH3COO)2Ba(可溶性强电解质)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
A.(5a+2b) kJ B.(4b-10a) kJ C.(5a-2b) kJ D.(10a+4b) 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C、D、E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组成他们的离子有
阳离子 | Na+ Mg2+ Al3+ Ba2+ |
阴离子 | OH- Cl- CO32- SO42- HSO4- |
分别取它们的水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①A溶液与B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
②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E溶液;③A溶液与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可溶于盐酸;④B溶液与适量D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过量D溶液,沉淀量减少,但不消失。
(1)据此推断它们是(写化学式)A ;B ;C ;D ;E 。
(2)写出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 A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产生沉淀,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消失的是( )
A.NaCl和MgCl2 B.NaNO3和KNO3
C.K2SO4和Al2(SO4)3 D.MgCl2和AlC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产生沉淀,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消失的是( )
A.NaCl和MgCl2 B.NaNO3和KNO3
C.K2SO4和Al2(SO4)3 D.MgCl2和AlC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配制0.100 0 mol·L-1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检验NH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