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分)硫酸铅(PbSO4)广泛应用于制造铅蓄电池、白色颜料等。利用方铅矿精矿(PbS)直接制备硫酸铅粉末的流程如下:

已知:(ⅰ)PbCl2(s)+2Cl-(aq)PbCl42- (aq) △H>0

(ⅱ)Ksp(PbSO4)=1.08×10-8,Ksp(PbCl2)=1.6×10-5

(ⅲ)Fe3+、Pb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分别为3.2、7.04

(1)步骤Ⅰ中FeCl3溶液与PbS反应生成PbCl2和S的离子方程式为 ,步骤Ⅰ中另一个反应是H2O2与FeCl2、盐酸反应生成FeCl3,实现FeCl3的重复利用,其离子方程式为 ,加入盐酸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控制pH在0.5~1.0,原因是 。

(2)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步骤Ⅱ中使用冰水浴的原因 。

(3)写出PbCl2晶体转化为PbSO4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

(4)滤液3是 。

(5)铅蓄电池的电解液是稀硫酸(22%~28%),充电后两个电极上沉积的PbSO4分别转化为PbO2和Pb,铅蓄电池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1)PbS+2Fe3++2Cl-=PbCl2+2Fe2++S(3分);2Fe2++H2O2+2H+=2Fe3++2H2O(3分),

抑制Fe3+、Pb2+的水解(2分) (2)用冰水浴使反应PbCl2(s)+2Cl-(aq)PbCl42-(aq)逆向移动(1分),使PbCl42-不断转化为PbCl2晶体而析出。(1分,共2分)

(3)PbCl2(s)+SO42-(aq)PbSO4(s) +2Cl-(aq) (2分) (4)盐酸(2分)

(5)PbSO4(s) +2e-=Pb+SO42-(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氧化硫离子生成单质S,因此FeCl3溶液与PbS反应生成PbCl2和S的离子方程式为PbS+2Fe3++2Cl-=PbCl2+2Fe2++S;双氧水具有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由于铁离子、铅离子均易水解溶液显酸性,因此加入盐酸的另一目的是控制pH,抑制Fe3+、Pb2+的水解,防止产生氢氧化物沉淀。

(2)根据反应PbCl2(s)+2Cl-(aq)PbCl42- (aq) △H>0可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用冰水浴温度降低有利于使反应PbCl2(s)+2Cl-(aq)PbCl42-(aq)逆向移动,使PbCl42-不断转化为PbCl2晶体而析出。

(3)硫酸铅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铅,因此PbCl2晶体与硫酸根离子结合即转化为PbSO4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PbCl2(s)+SO42-(aq)PbSO4(s) +2Cl-(aq)。

(4)根据原子守恒,在生成硫酸铅的同时还有盐酸生成,所以滤液3是盐酸。

(5)铅蓄电池充电时阴极是硫酸铅得到电子转化为铅单质,则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SO4(s) +2e-=Pb+SO42-。

考点:考查物质制备工艺流程图的分析与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3分)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可不经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

B.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水和酒精的混合物

C.配制1L0.1mol/L的NaCl溶液时可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NaCl固体

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北省高三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2分)2013年雾霾天气多次肆虐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汽车尾气和燃煤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

(1)CO2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目前,由CO2来合成二甲醚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化学反应是:

2CO2(g)+6H2(g)CH3OCH3(g)+3H2O(g) △H>0。

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

②判断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

A.容器中密度不变

B.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CO2,同时消耗1mol二甲醚

C.v(CO2)︰v(H2)=1︰3

D.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2)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2NO(g)+2CO (g) 2CO2 (g) +N2 (g)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该反应时,c(CO2)随温度(T)、催化剂的表面积(S)和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据此判断:

①该反应的ΔH 0(选填“>”、“<”)。

②当固体催化剂的质量一定时,增大其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若催化剂的表面积S1>S2,在上图中画出c(CO2)在T2、S2条件下达到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曲线。

(3)已知:CO(g)+ 2H2(g)CH3OH(g)△H = -a kJ?mol-1。

①经测定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

温度(℃)

250

300

350

K

2.041

0.270

0.012

若某时刻、250℃测得该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为c(CO)=0.4 mol·L-1、c(H2)=0.4 mol·L-1、c(CH3OH)=0.8 mol·L-1, 则此时v正 v逆(填“>”、“<”或“=”)。

②某温度下,在体积固定的2L的密闭容器中将1 mol CO和2 mol H2混合,测得不同时刻的反应前后压强关系如下:

时间(min)

5

10

15

20

25

30

压强比(P后/P前)

0.98

0.90

0.80

0.70

0.70

0.70

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北省高三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海轮外壳上附着一些铜块,则可以减缓海轮外壳的腐蚀

B.2NO(g)+2CO(g)=N2(g)+2CO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C.加热0.1mol/LNa2CO3溶液,CO32-的水解程度增大

D.对于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H<0),加入少量浓硫酸并加热,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北省高三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是熵增反应

B.NH4F水溶液中含有HF,因此NH4F溶液不能存放于玻璃试剂瓶中

C.可燃冰主要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因此可存在于海底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能增大生成H2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等五校高三联考理综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实验证明:若用电解熔融KCl制钾,发现钾熔于熔融KCl中难分离,且电解过程中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等。因而工业不用电解熔融KCl制钾,而用金属钠与KCl共熔置换制钾:

Na(l)+KCl(l)NaCl(l)+K(g) △H>0。 下面是四种物质的熔沸点:

K

Na

KCl

NaCl

熔点/℃

63.6

97.8

770

801

沸点/℃

774

882.9

1500

1413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推知用Na与KCl反应制取金属钾的适宜温度是

A.低于770℃ B.约850℃ C.高于882.9℃ D.1413~15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20分)现有含有少量NaCl、Na2SO4、Na2CO3等杂质的NaNO3溶液,选择适当的试剂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NaNO3固体,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1)沉淀A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①②③中均进行的分离操作是 。

(4)溶液3经过处理可以得到NaNO3固体,溶液3中肯定含有的杂质是 ,为了除去杂质,可向溶液3中加入适量的 。

(5)实验室用上述实验获得的NaNO3固体配制500 mL 0.40 mol/L NaNO3溶液。

①配制溶液时,进行如下操作:a.定容;b.计算;c.溶解;d.摇匀;e.转移;f.洗涤;j.称量。称取NaNO3固体的质量是 g。

按照操作顺序,第4步是 (填序号)。

②某同学转移溶液的操作如图所示,该同学操作中的错误是 。

③若用胶头滴管定容时,不小心滴水滴过了刻度线,你认为应该采取的处理方法是: 。

④下列操作中,可能造成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填选项)。

a.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洗涤后的容量瓶中残留少量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Ba2+、K+、OH—、SO42— B.Fe3+、NO3—、Na+、OH—

C.H+、Na+、Cl—、SO42— D.K+、SO42—、HCO3—、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广东省汕头市高二上学期月考化学(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

合金是一类用途广泛和金属材料。下列物质属于合金的是

A.石墨 B.锌 C.黄铜 D.黄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