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某小组模拟制备氨基甲酸铵,反应如下:2NH3(g)+CO2(g)═NH2COONH4(s)△H<0
(1)如用图I装置制取氨气,锥形瓶中可选择的试剂是氢氧化钠固体(或浓氨水与碱石灰或浓氨水与生石灰)等.
(2)制备氨基甲酸铵的装置如下图Ⅱ所示,把NH3和CO2通入四氯化碳中,不断搅拌混合,生成的氨基甲酸铵的小晶体悬浮在CCl4中.当悬浮物较多时,停止制备.

注:CCl4与液体石蜡均为惰性介质.
①%2图I中滴加液体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液体石蜡鼓泡瓶的作用是通过观察气泡,调节NH3与CO2通入比例(或通过观察气泡,控制NH3与CO2的反应速率),发生器用冰水冷却的原因是降低温度,提高反应物转化率(或降低温度,防止因反应放热造成产物分解).
②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实验方法是过滤(填写操作名称),为了得到干燥产品,应采取的方法是b(填写选项序号).
a.常压加热烘干      b.减压40℃以下烘干     c.高压加热烘干
(3)制得的氨基甲酸铵可能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
①设计方案,进行成分探究,请填写表中空格.
限选试剂:蒸馏水、稀HNO3、BaCl2溶液、Ba(OH)2溶液、AgNO3溶液、稀盐酸.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至固体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2: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溶液变浑浊,则证明固体中含有(NH42CO3
步骤3:取步骤2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Ba(OH)2溶液.溶液不变浑浊,则证明固体中不含有NH4HCO3
②根据①的结论:取氨基甲酸铵样品3.30g,用足量氢氧化钡溶液充分处理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得沉淀质量为1.97g.则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物质的量分数为75.4%. (Mr(NH2COONH4)=78、Mr(NH4HCO3)=79、Mr[(NH42CO3]=96、Mr(BaCO3)=197,(NH2COO)2Ba易溶于水.

分析 (1)装置1是利用分液漏斗滴入液体溶解锥形瓶中的固体,利用溶解放热使氨水分解生成氨气;
(2)①仪器为分液漏斗,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正向进行;液体石蜡鼓泡瓶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反应进行程度,控制气体流速和原料气体的配比;
②生成的氨基甲酸铵小晶体悬浮在四氯化碳中,分离产品的实验方法利用过滤得到,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分解;
(3)①根据实验目的,检验氨基甲酸铵可能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通过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溶液变浑浊,证明固体中含碳酸铵;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Ba(OH)2溶液,看溶液是否变浑浊证明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铵;
②碳酸氢铵的氨基甲酸铵样品中,使碳元素完全转化为碳酸钙,依据碳元素守恒和混合物质量计算物质的量分数.

解答 解:(1)把浓氨水滴入到固体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或碱石灰,在溶解过程中放热使浓氨水分解生成氨气,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固体(或浓氨水与碱石灰或浓氨水与生石灰)等;
(2)①根据仪器分析为分液漏斗,反应2NH3(g)+CO2(g)?NH2COONH4(s)+Q,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正向进行,温度升高;发生器用冰水冷却提高反应物质转化率,防止生成物温度过高分解;液体石蜡鼓泡瓶的作用是控制反应进行程度,控制气体流速和原料气体的配比(或通过观察气泡,控制NH3与CO2的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通过观察气泡,调节NH3与CO2通入比例(或通过观察气泡,控制NH3与CO2的反应速率);降低温度,提高反应物转化率(或降低温度,防止因反应放热造成产物分解);
②制备氨基甲酸铵的装置如图3所示,把氨气和二氧化碳通入四氯化碳中,不断搅拌混合,生成的氨基甲酸铵小晶体悬浮在四氯化碳中,分离产品的实验方法利用过滤得到,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分解、不能加热烘干,应在真空40℃以下烘干,
故答案:过滤;b;
(3)①根据实验目的,检验氨基甲酸铵可能含有碳酸氢铵、碳酸铵中的一种或两种,通过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溶液变浑浊,证明固体中不含碳酸铵;在不含碳酸铵的基础上在通过向试管中加入少量Ba(OH)2溶液,看溶液是否变浑浊证明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铵,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2(NH42CO3
步骤3 Ba(OH)2溶液NH4HCO3
②最终达到沉淀为碳酸钡,碳酸钡物质的量为$\frac{1.97g}{197g/mol}$=0.01mol,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碳酸铵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则可得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质量为3.91g-0.01mol×96g/mol=2.95g,故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质量为$\frac{2.95g}{3.91g}$×100%≈75.4%,
故答案为:75.4%.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制备实验的设计应用,为高考常见题型,题目涉及氨气的制备方法,氨基甲酸的制备实验装置分析判断,实验基本操作,混合物分离的实验设计,有关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甲醇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一定条件下用CO和H2合成CH3OH:CO(g)+2H2 (g)?CH3OH(g)△H=a kJ•mol-1.向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CO和4mol H2,测得不同温度下容器内气体总物质的量随时间(min)的变化关系如图中Ⅰ、Ⅱ、Ⅲ曲线所示:
(1)能判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BE(填字母).
A.c(CO)与c(H2)的比值保持不变
B.容器中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D.单位时间内有1molCO消耗的同时有1mol CH3OH生成
E.v(H2)=2v(CH3OH)
(2)①Ⅱ和Ⅰ相比,Ⅱ改变的反应条件是使用催化剂.
②反应Ⅲ在9min时达到平衡,比较反应Ⅰ的温度(T1)和反应Ⅲ的温度(T3)的高低:T1>T3(填“>”“<”“=”),此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3)①反应Ⅰ在6min时达到平衡,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时v (CH3OH)=0.125mol/(L•min).
②反应Ⅱ在2min时达到平衡,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2.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在上述反应达到平衡Ⅱ时,再往容器中加入1mol CO和3mol CH3OH后,平衡将向不移动(填“正反应、逆反应和不移动”),原因是因为平衡Ⅱ后,加入1molCO、3molCH3OH,
此时$Q=\frac{{\frac{4.5mol}{2L}}}{{\frac{1.5mol}{2L}×{{(\frac{1mol}{2L})}^2}}}=12=K$,所以平衡不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学生用0.1mol/L K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其操作可分解为:
A、移取20.00mL待测的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3滴酚酞
B、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溶液
D、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
E、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1)正确操作的顺序是(用序号字母填写)BDCEAF.
(2)上述B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将标准液稀释.
(3)实验中用左手控制碱式滴定管橡皮管玻璃珠处(填仪器及部位),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直至滴定终点.判断到达终点的现象是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浅红且保持30秒内不褪色.
(4)某学生根据三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
编号
KOH溶液的
浓度/mol•L-1
滴定完成时,KOH溶液滴入的体积/mL待测盐的体积/mL酸
10.1022.6220.00
20.1022.7220.00
30.1022.8020.00
列式计算该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HCl)=0.1135 mol/L.
(5)下列操作对滴定结果的影响偏低的是①⑤⑥.
①酸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          ②碱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③锥形瓶未干燥             ④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
⑤滴定中将锥形瓶内液体摇出少量于瓶外  ⑥滴定结束后俯视观察滴定管中液面刻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PbI2(亮黄色粉末)是生产新型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敏化剂--甲胺铅碘的原料.合成PbI2的实验流程如图1:

(1)将铅块制成铅花的目的是增大与酸的接触面积,加快溶解反应速率.
(2)31.05g铅花用5.00mol•L-1的硝酸溶解,至少需消耗5.00mol•L-1硝酸80mL.
(3)取一定质量(CH3COO)2Pb•nH2O样品在N2气氛中加热,测得样品固体残留率)($\frac{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已知:样品在75℃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
①(CH3COO)2Pb•nH2O中结晶水数目n=3(填整数).
②100~200℃间分解产物为铅的氧化物和一种有机物,则该有机物为C4H6O3(写分子式).
(4)称取一定质量的PbI2固体,用蒸馏水配制成室温时的饱和溶液,准确移取25.00mL PbI2饱和溶液分次加入阳离子交换树脂RH中,发生:2RH(s)+Pb2+(aq)=R2Pb(s)+2H+(aq),用锥形瓶接收流出液,最后用蒸馏水淋洗树脂至流出液呈中性,将洗涤液合并到锥形瓶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用0.002500mol•L-1NaOH溶液滴定,到滴定终点时用去氢氧化钠标准溶液20.00mL.则室温时PbI2 的Ksp为4.000×10-9
(5)探究浓度对磺化铅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该化学小组根据所提供试剂设计两个实验,来说明浓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提供试剂:NaI饱和溶液、NaCl饱和溶液、FeCl3 饱和溶液、PbI2饱和溶液、PbI2悬浊液.
信息提示:Pb2+和Cl-能形成较稳定的PbCl42-络离子.
请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及原因分析
①磺离子浓度增大对平衡的影响取PbI2饱和溶液少量于一支试管中,再滴入几滴NaI饱和溶液现象:溶液中c(I-)增大,使Q大于了PbI2的Ksp
②铅离子浓度减小对平衡的影响取PbI2悬浊液少量于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NaCl饱和溶液现象:黄色浑浊消失
原因:形成PbCl42-,导致溶液中c(Pb2+)减小,使Qc小于PbI2的Ksp
③铅离子和碘离子浓度都减小对平衡的影响在PbI2悬浊液中滴入几滴FeCl3 饱和溶液现象:黄色浑浊消失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PbI2+2Fe3++4Cl-=PbCl42-+2Fe2++I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
A.图1是用0.l000 mol•L-1的盐酸滴定20.00 mL 0.l000mol•L-1Na2CO3溶液的曲线,从a→b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
B.用0.0100 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0.1000 mol/L Cl-、Br-及I-的混合溶液,由图2曲线,可确定首先沉淀的是Cl-
C.用0.1000 mol/LNaOH溶液分别滴定浓度相同的三种一元酸,由图3曲线确定①的酸性最强
D.图Ⅳ表示明矾中滴入Ba(OH)2溶液,图中的V2表示生成的氢氧化铝恰好溶解时加入Ba(OH)2溶液的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S2Cl2是工业上常用的硫化剂,实验室制备S2Cl2的方法有2种:①CS2+3Cl2$\stackrel{50-60℃}{→}$CCl4+S2Cl2;②2S+Cl2$\stackrel{95-100}{→}$S2Cl2.已知S2Cl2中硫元素显+1价,电子式:,它不稳定,在水中易发生岐化反应(一部分硫元素价态升高,一部分降低).反应涉及的几种物质的熔沸点如表:
物质SCS2CCl4S2Cl2
沸点/℃4454777137
熔点/℃113-109-23-77
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制备S2Cl2(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实验中盐酸通常采用36.5%的浓溶液,不用稀盐酸的理由是稀盐酸还原性弱,反应困难.
(3)D中冷凝管起到导气和冷凝回流双重作用.这种冷却装置可应用于下列高中化学中ACD实验.
A.石油分馏          B.制备乙烯
C.制取乙酸乙酯      D.制取溴苯
(4)B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食盐水,反应结束后从锥形瓶内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方法是蒸馏,D中采用热水浴加热的原因是使CS2平稳汽化,避免产物S2Cl2汽化.
(5)A装置仪器装配时,整套装置装配完毕后,应先进行气密性检查,再添加试剂.实验完毕,拆除装置时,应先将E中长导管移开液面,目的是防止倒吸.
(6)实验过程中,若缺少C装置,则发现产品浑蚀不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S2Cl2+2H2O=3S↓+SO2↑+4HCl↑.实验完毕,当把剩余浓盐酸倒人E烧杯中与吸收了尾气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发现有少量黄绿色刺激性气体产生,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ClO-+2H++Cl-=Cl2↑+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SOCl2是一种液态化合物,沸点为77℃,在农药、制药行业中用途广泛.SOCl2遇水剧烈反应,液面上产生白雾,并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实验室合成原理:SO2+Cl2+SCl2=2SOCl2,部分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f的作用是吸收逸出有毒的Cl2、SO2,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防止SOCl2水解.
(2)实验室制Cl2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3)SOCl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Cl2+H2O=SO2↑+2HCl↑.蒸干AlCl3溶液不能得到无水AlCl3,但使SOCl2与AlCl3•6H2O混合加热,可得到无水AlCl3,试解释原因:AlCl3溶液易水解,AlCl3•6H2O与SOCl2混合加热,SOCl2与AlCl3•6H2O中的结晶水作用,生成无水AlCl3及SO2和HCl气体,SOCl2吸水,产物SO2和HCl抑制AlCl3水解;
(4)下列四种制备SO2的方案中最佳选择是丁
方案
发生装置
所选试剂NaHSO3固体18.4mol/LH2SO4+Cu4mol/LHNO3+Na2SO70%H2SO4+K2SO3
(5)试验结束后,将三颈烧瓶中液体混合物分离开的实验操作是蒸馏(填操作名称,已知SCl2的沸点为50℃).若反应中消耗的Cl2的体积为896ml(已转化为标准状况,SO2足量),最后得到纯净的SOCl2 4.76g,则SOCl2的产率为50%
(6)分离产物后,向获得的SOCl2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振荡、静止得到无色溶液w,检验溶液w中存在的Cl-的方法是取少量无色溶液放入试管中,加入Ba(NO32溶液至不再生沉淀为止,静置,取出上层清液,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知无色溶液中含有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学生用0.1mol•L-1的K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分解为如下几步:
A.用酸式滴定管准确移取20mL待测盐酸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3滴指示剂
B.用标准溶液、待测盐酸溶液分别润洗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D.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1~2cm
E.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刻度,记下读数
F.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就此实验完成如下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BDCEAF(用序号字母填写);
(2)下列可以作为本次滴定实验最佳指示剂的是C;
A.淀粉   B.石蕊   C.酚酞   D.KMnO4
(3)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滴入最后一滴KOH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4)如图表示某次滴定时50mL滴定管中前后液面的位置.请将用去的标准KOH溶液的体积填入下表空格中.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滴定序号待测液体积(mL)所消耗KOH标准液的体积(mL)
滴定前滴定后消耗的体积
120.000.5025.1224.62
220.000.3024.9024.60
320.006.0030.5824.58
(5)根据上表数据,则盐酸样品的物质的量浓度 (不必化简)CHCl=$\frac{24.60×0.1}{20.00}$mol/L;
(6)下列几种情况会使测定结果偏高的是ac. 
a.上述A步骤操作之前,先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读数时,若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c.若在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碱液滴在锥形瓶外
d.若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
f.若称取一定量的KOH固体(含少量NaOH)配制标准溶液并用来滴定上述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工业上常采用煅烧黄铁矿来制备SO2,同时产生烧渣.烧渣的主要成分是含铁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硅等,利用烧渣制备高效净水剂聚合硫酸铁可以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其工艺流程如图:

(1)检验“反应I”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Fe3+的试剂是KSCN溶液.
(2)滤渣I的主要成分是SiO2
(3)“操作III”中具体的方法依次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和洗涤.
(4)加入适量H2O2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氧化时需控制反应温度为50~60℃的原因是温度低,反应速率慢
温度高,H2O2分解加快,导致氧化剂用量增加.
(5)生成聚合硫酸铁的过程是先水解再聚合,聚合的化学方程式为mFe2(OH)n(SO4)${\;}_{(3-\frac{n}{2})}$?[Fe2(OH)n(SO4)${\;}_{(3-\frac{n}{2})}$]m请写出水解的化学方程式Fe2(SO43+nH2O?Fe2(OH)n(SO4Fe2(SO43+nH2O?Fe2(OH)n(SO4(3-$\frac{n}{2}$)+$\frac{n}{2}$H2SO4)(3-$\frac{n}{2}$)+$\frac{n}{2}$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