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下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能量变化能用右图表示的是(  )
A.生石灰和水的反应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石灰石在高温下的分解反应D.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分析 从图象分析,该反应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所以是吸热反应,根据反应的吸放热情况分析.

解答 解:从图象分析,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A、生石灰和水反应是放热反应,不符合图象,故A错误;
B、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不符合图象,故B错误;
C、石灰石高温分解是吸热反应,符合图象,故C正确;
D、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是中和反应,放热,不符合图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从图象出发,分析反应,题目出的新颖,不过难度不大,注意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是吸热反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高铁酸盐在能源、环保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Ⅰ.高铁酸钾(K2FeO3)不仅是一种理想的水处理剂,而且高铁电池的研制也在进行中.如图1是高铁电池的模拟实验装置:

(1)该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O42-+4H2O+3e-═Fe(OH)3↓+5OH-;若维持电流强度为1A,电池工作十分钟,理论消耗Zn0.2g(已知F=96500C/mol).
(2)盐桥中盛有饱和KCl溶液,此盐桥中氯离子向右移动(填“左”或“右”);若用阳离
子交换膜代替盐桥,则钾离子向左移动(填“左”或“右”).
(3)图2为高铁电池和常用的高能碱性电池的放电曲线,由此可得出高铁电池的优点有使用时间长、工作电压稳定.
Ⅱ、工业上湿法制备K2Fe04的工艺流程如图3.

(4)完成“氧化”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FeCl3+10NaOH+3NaClO=2Na2FeO4+9NaCl+5H2O
(5)加入饱和KOH溶液的目的是减小高铁酸钾的溶解,促进高铁酸钾晶体析出
(6)已知25℃时Ksp[Fe(OH)3]=4.0×10-38,此温度下若在实验室中配制5mol/L l00mL FeCl3溶液,为使配制过程中不出现浑浊现象,则至少需要加入2.5mL 2mol/L的盐酸(忽略加入盐酸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室温下,下列物质不与晶体硅反应的是(  )
A.F2B.HFC.KOH溶液D.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关于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电池不能在高温下工作
B.电池右侧电极反应为:C6H12O6+6H2O-24e-=6CO2↑+24H+
C.放电过程中,H+通过质子交换膜向电池右侧迁移
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mol氧气,理论上能生成CO2 22.4 L(标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有4.8g CuO、Fe2O3组成的混合物与充足的CO于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得到m g固体,反应后全部气体用0.6mol•L-1 Ba(OH)2溶液100mL处理,有白色沉淀生成,又知反应后生成的气体质量为3.52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得到的m g固体放到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固体质量变为4.8 g
B.生成的CO2已被Ba(OH)2溶液完全吸收,Ba2+沉淀完全
C.Ba(OH)2溶液吸收CO2后的溶液中有BaCO3和Ba(HCO32,且物质的量的比为2:1
D.原混合物中CuO与Fe2O3的质量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反应符合如图所示的反应是(  )
A.金属钠与水的反应B.氢气燃烧
C.浓硫酸的稀释D.Ba(OH)2•8H2O和NH4Cl (固体)混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1)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
(2)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3)D中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O2+Ca2++2OH-═CaCO3↓+H2O;
(4)E中收集的气体是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所示为某原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盐桥中装满用饱和KCl 溶液和琼胶做成的冻胶)(  )
A.该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Fe3++Cu=Cu2++2Fe2+
B.该电池工作时,盐桥中K+向石墨电极定向移动
C.若用此电池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Cl2,当铜电极的质量减少6.4g时,产生氯气的体积为2.24 L
D.电池工作过程中,电子由铜电极经过电流表流向石墨电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6.已知A、B、C、D、E、F是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基态原子2p能级有3个单电子;C的基态原子2p能级有1个单电子;F位于ds区,最外能层有单电子;D与E不同周期,但最外能层电子数相等,也有单电子.
(l) 写出基态F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3d104s1
(2)A、B、C三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N<F(用元素符号表示).
(3)B、C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BC2的VSEPR模型名称为四面体形,B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杂化.
(4)写出由A和B两种元素形成的与A3-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N2O、NO2+
(5)C、D形成的化合物和C、E形成的化合物相比,熔点较高的是NaF,B、E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相互作用力是①(填序号).
①离子键          ②极性共价键          ③非极性共价键
④氢键             ⑤范德华力⑥
(6)B、D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l,已知该晶胞的边长为a c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求晶胞的密度为ρ=$\frac{248}{{a}^{3}{N}_{A}}$g/cm3(用含a、NA的计算式表示).
(7)由F原子形成的晶胞结构如图2,设晶胞边长为b,列式表示F原子在晶胞中的空间利用率$\frac{\sqrt{2}}{6}$(不要求计算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