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C与水蒸气高温下制取水煤气B.铝与稀盐酸
C.铝热反应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C与水蒸气的反应等.

解答 解:A.C与水蒸气高温下制取水煤气属于吸热反应,故A正确;
B.铝与稀盐酸属于放热反应,故B错误;
C.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C错误;
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难度不大,明确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在一定条件下,将燃煤废气中的CO2转化为二甲醚的反应为:
2CO2(g)+6H2(g)?CH3OCH3(g)+3H2O(g)△H
已知:①CO(g)+2H2(g)?CH3OH(g)△H1=-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3=-41.2kJ•mol-1
(1)△H=-122.5kJ•mol-1
(2)某温度下,在体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将1mol CO和2mol H2混合,测得不同时刻的反应前后压强关系如表:
时间(min)51015202530
压强比(P/P0.980.900.800.700.700.70
则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45%.
(3)已知在某压强下,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n(H2)/n(CO2)]时,CO2的转化率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①增大投料比,CO2的转化率增大;
②升高温度,CO2的转化率降低;
③温度越低,增大投料比使CO2的转化率增大的越显著.
(4)反应③的v-t图象如图2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增大容器体积使压强减小,则其v-t图象如图3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a1>a2 ②a1<a2  ③b1>b2  ④b1<b2  ⑤t1>t2  ⑥t1=t2 ⑦t1<t2⑧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⑨右图阴影部分面积更大⑩左图阴影部分面积更大
A.①③⑦⑧B.①③⑤⑧C.②④⑦⑨D.①③⑦⑩
(5)由甲醇液相脱水法也可制二甲醚,首先将甲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甲酯(CH3OSO3H):CH3OH+H2SO4→CH3OSO3H+H2O;生成的硫酸氢甲酯再和甲醇反应生成二甲醚,第二步的反应方程式为:CH3OSO3H+CH3OH→CH3OCH3+H2SO4.与CO2和H2反应制备二甲醚比较,该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其缺点是浓H2SO4腐蚀设备或有硫酸废液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元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原材料”.
(1)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元素之谜.通过从局部到系统的研究过程,逐渐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下面列出了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序号
科学家纽兰兹道尔顿德贝莱纳尚古尔多
工作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创立 近代原子论,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认为 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
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是②③④①(填数字序号).
(2)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如图1所示.

①门捷列夫将已有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序,同一横行(填“横行”或“纵列”)元素性质相似.结合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70”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第5列方框中“Te=128?”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8.
②到20世纪初,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逐渐被填满.而且,随着原子结构的逐渐揭秘,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
A(填字母序号).
A.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B.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C.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3)在现有的元素周期表中有A、B、D、E、X、Y、Z七种短周期元素.X与Y处于同一周期,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酸、强碱均能反应.Z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同条件下相对于氢气的密度比为35.5.其余信息如图2所示:
①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C、N(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ⅠA族.
②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写出Z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
③B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CO2↑+2SO2↑+2H2O;Y单质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
④B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2CO3、HNO3,二者酸性前者弱于(填“强于”或“弱于”)后者,原因是B和D的非金属性有差异,利用原子结构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故N非金属性强于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将丙烷脱氢制丙烯.
(1)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c.
a.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和活化能
c.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d.有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丙烷的转化率
(2)上述反应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其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K=$\frac{c(C{H}_{2}=C{H}_{2})c({H}_{2})}{c(C{H}_{3}C{H}_{2}C{H}_{3})}$.若升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向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的容器内再通入少量丙烷,则$\frac{c(C{H}_{2}=CHC{H}_{3})}{c(C{H}_{3}C{H}_{2}C{H}_{3})}$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0.1MPa、800K条件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丙烷和稀有气体,丙烷脱氢反应的转化率随着稀有气体与丙烷比例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则随着稀有气体与丙烷比例的增加,丙烷转化率逐渐增大的原因是此反应是气体体积和增加的反应,随着稀有气体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反应体系各气体的分压,相当于减压,从而促进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了丙烷脱氢的转化率.

(4)上述反应生成物丙烯经多步氧化生成丙酸,已知常温下Ka(CH3CH2COOH)=1.3×10-5.Kb(NH3•H2O)=1.8×10-5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H3CH2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CH3CH2COO-+H2O?CH3COOH+OH-
②常温下,若丙酸与氨水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frac{c(C{H}_{3}C{H}_{2}CO{O}^{-})}{c(N{H}_{3}•{H}_{2}O)}$=1.3×109
(5)已知:
化学键H-HC-HC-CC=C
键能(kJ•mol-1436413348612
则丙烷脱氢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H3(g)?CH2=CHCH3(g)+H2(g)△H=+126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已知甲、乙、丙、X是4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甲和X不可能是(  )
A.甲为C,X为O2B.甲为SO2,X为NaOH溶液
C.甲为Fe,X为Cl2D.甲为硝酸溶液,X为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硫可以形成分子式为S2、S4、S6、S8的单质,其中S8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2、S4、S6、S8互为同位素
B.S2的摩尔质量为32 g/mol
C.硫的单质在足量的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SO3
D.1 mol S8单质中含有的S-S键个数为8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向腐蚀后的溶液中(含Fe3+、Cu2+、Fe2+、H+、Cl-等离子)加入指定物质,反应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一组离子描述正确的是(  )
A.加入过量Fe:Fe2+、Fe3+、Cl-、H+
B.加入过量H2O2和稀盐酸:Fe3+、Cu2+、H+、Cl-
C.加入过量新制氯水:Fe3+、Cu2+、H+、Cl-
D.加入过量CuO:Fe3+、Cu2+、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石油分馏得到的轻质油可通过Pt催化重整脱氢环化,逐步转化为芳香烃.以链烃A为原料合成两种髙分子材料的路线如图:

已知以下信息:
①B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一组峰;G为一氯代烃.
②R-X+R′-X  $\stackrel{Na,20℃}{→}$R-R′(X为卤素原子,R、R'为烃基)
回答以下问题:
(1)B的名称为环己烷;由F生成丁苯橡胶的反应类型是加聚反应.
(2)E分子中最多有14个原子共面;J的结构简式为
(3)由G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_{△}^{醇}$+NaCl+H2O.
(4)I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结构共有12种(不含立体异构).
①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
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且面积比为6:2:1:1的是(写出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
(5)参照上述合成路线,以2-甲基己烷和一氯甲烷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设计制备化合物E的合成路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有机物A、B的分子式均为C11H12O5,A或B在稀硫酸中加热均能生成C和D.D能发生如下转化关系.

已知:
①A、B、C、D均能与 NaHCO3反应;
②只有A、C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且核磁共振氢谱均显示苯环上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③C为六元环状化台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D→H 的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 D→F的反应条件为Cu、O2加热;F中官能团的名称为醛基和羧基.
(2)写出C的结构简式
(3)D→G的化学方程式为2HOCH2CH2CH2COOH$?_{△}^{浓硫酸}$+2H2O.
(4)B在NaOH溶液中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
(5)C的同分异构体有很多种,写出同时满足下列要求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能与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但不能水解
③苯环上的一卤代物只有2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