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Fe 56、C 12、O 16)(  )
A.1mol•L-1NaHCO3溶液中的Na+数为NA
B.常温时,4.4gCO2所含的氧原子数为0.2NA
C.5.6g Fe与足量稀硝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D.1molNa 与O2 反应生成Na2O2和Na2O电子转移数为0.1NA

分析 A、溶液体积不明确;
B、求出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二氧化碳中含2mol氧原子来分析;
C、求出铁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铁和硝酸反应后变为+3价来分析;
D、根据反应后钠元素变为+1价来分析.

解答 解:A、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中的钠离子的个数无法计算,故A错误;
B、4.4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1mol二氧化碳中含2mol氧原子,故0.1mol二氧化碳中含0.2mol氧原子即0.2NA个,故B正确;
C、5.6g铁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铁和硝酸反应后变为+3价,故0.1mol铁失去0.3mol电子即0.3NA个,故C错误;
D、由于反应后钠元素变为+1价,故1mol钠失去1mol电子,即NA个,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已知某温度下反应2A(s)+3B(g)?3C(g)+D(s)△H<0的平衡常数为64.此温度下,在一个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各2.0mol,10min后反应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3}(C)•c(D)}{{c}^{2}(A)•{c}^{3}(B)}$
B.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C.从反应开始10min,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C)为0.12mol/(L•min)
D.B的平衡转化率为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一个体积为2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加入0.5molCaCO3,发生反应CaCO3(s)=CaO (s)+CO2(g),测得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表示,图中A表示CO2的平衡浓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B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曲线.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或放),温度为T5℃时,该反应耗时40s达到平衡,则T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为0.2.
(2)如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该反应bc(选填编号).
a.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在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在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3)请说明随温度的升高,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短.
物质电离平衡常数(25℃)
C6H5OHKi=1.28×10-10
H2CO3Ki1=4.3×10-7
Ki2=5.6×10-11
(4)在T5℃下,维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5molN2,则最后平衡时容器中的CaCO3的质量为10g.
(5)已知苯酚和碳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图所示请写出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C6H5O-+CO2+H2O→C6H5OH+HCO3-,请用电离平衡原理解释上述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确定生成物的依据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生成碳酸,且碳酸酸性比苯酚酸性强,故能生成苯酚.碳酸的电离分两步:第一步:H2CO3?H++HCO3-,该步电离出的H+更容易结合C6H5O-生成酸性更弱的C6H5OH,导致第一步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第二步电离:HCO3-?H++CO32-,C6H5OH酸性大于HCO3-,所以第二步电离出的H+更容易结合CO32-而不容易结合C6H5O-,故不影响第二步电离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近年来对CO2的有效控制及其高效利用的研究正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由CO2制备甲醇过程可能涉及反应如下:
反应Ⅰ:CO2(g)+3H2(g)?CH3OH(g)+H2O(g)△H1=-49.58kJ•mol-1
反应Ⅱ:CO2(g)+H2(g)?CO (g)+H2O(g)△H2
反应Ⅲ:CO(g)+2H2(g)?CH3OH(g)△H3=-90.77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Ⅱ的△H2=+41.19 kJ•mol-1,反应Ⅲ自发进行条件是降低温(填“较低温”、“较高温”或“任何温度”).
(2)在一定条件下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和CO2仅发生反应Ⅰ,实验测得在不同反应物起始投入量下,反应体系中CO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①据图可知,若要使CO2的平衡转化率大于40%,以下条件中最合适的是B
A.n(H2)=3mol,n(CO2)=1.5mol; 650K     B.n(H2)=3mol,n(CO2)=1.7mol;550K
C.n(H2)=3mol,n(CO2)=1.9mol; 650K     D.n(H2)=3mol,n(CO2)=2.5mol;550K
②在温度为500K的条件下,充入3mol H2和1.5mol CO2,该反应10min时达到平衡:
a.用H2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0.135 mol•L-1•min-1
b.该温度下,反应I的平衡常数K=200;
c.在此条件下,系统中CH3OH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当反应时间达到3min时,迅速将体系温度升至600K,请在图2中画出3~10min内容器中CH3OH浓度的变化趋势曲线:
(3)某研究小组将一定量的H2和CO2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并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发生反应I、Ⅱ、Ⅲ),测得在不同温度下体系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a)及CH3OH的产率(b),如图3所示,请回答问题:
①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为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甲醇的生成量,以下措施一定可行的是CE(选填编号).
A.改用高效催化剂    B.升高温度   C.缩小容器体积  D.分离出甲醇  E.增加CO2的浓度
②据图可知当温度高于260℃后,CO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不变”或“无法判断”),其原因是反应I、反应III均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CO2、CO转化为甲醇,反应II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使更多的CO2转化为CO,综上所述,CO的浓度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氯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B.32g氧气含的原子数目为NA
C.5.6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H2的体积为2.24L
D.2L 0.1mol•L-1 K2SO4溶液中离子总数约为1.4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1914年从猫薄荷植物中分离出来的荆芥内酯可用作安眠药、抗痉挛药、退热药等.通过荆芥内酯的氢化反应可以得到二氢荆芥内酯,后者是有效的驱虫剂.二氢荆芥内酯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CH2=CHCH3 $→_{过氧化物}^{HBr}$BrCH2CH2CH3
(1)的分子式为C10H16O;其含有的含氧官能团名称是醛基.
(2)请写出A的结构简式
(3)请写出生成B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生成B物质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4)写出满足以下条件的的同分异构体.(任写一种)
①属于有机羧酸;  ②分子中也有二氢荆芥内酯类似的五元环和六元环
(5)参照上面的合成路线,请写出由CH2=CHCH2COOH合成的合成路线图(无机试剂任选),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CH2=CHCH2COOH$→_{过氧化物}^{HBr}$BrCH2CH2CH2COOH$→_{②酸化}^{①NaOH,△}$HOCH2CH2CH2COOH$\stackrel{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我省的海水资源丰富,海水中主要含有Na+、K+、Ca2+、Mg2+、Cl-、SO42-、Br-、CO32-、HCO3-等离子.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海水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无水氯化镁,无水氯化镁是工业制取镁的原料.试写出由无水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MgCl2$\frac{\underline{\;通电\;}}{\;}$Mg+Cl2↑.
(2)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Cu2+和Pb2+的污水.排放前拟用沉淀法除去这两种离子,根据如表数据,你认为投入Na2S(选填“Na2S”或“NaOH”)效果更好.
难溶电解质Cu(OH)2CuSPb(OH)2PbS
Ksp4.8×10-206.3×10-361.2×10-151.0×10-28
(3)火力发电在江苏的能源利用中占较大比重,但是排放出的SO2会造成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利用海水脱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①天然海水的pH≈8,试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天然海水呈弱碱性的原因CO32-+H2O?HCO3-+OH-或HCO3-+H2O?H2CO3+OH-(任写一个).
②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提高含硫烟气中SO2的吸收效率的措施,进行了天然海水吸收含硫烟气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你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就如何提高一定浓度含硫烟气中SO2的吸收效率,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降低含硫烟气温度(或流速).
③天然海水吸收了含硫烟气后会溶有H2SO3、HSO3-等分子或离子,氧气氧化的化学原理是2H2SO3+O2=4H++2SO42-或2HSO3-+O2=2H++2SO42-(任写一个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氧化后的“海水”需要引入大量的天然海水与之混合后才能排放,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中和、稀释经氧气氧化后海水中生成的酸(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已知RxO42-+MnO4-+H+→RO2+Mn2++H2O 变化过程中,0.2mol RxO42离子参加反应时,共转移了0.4mol电子,则x的值为(  )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室温时,M(OH)2(S)?M2+(aq)+2OH-(aq)  Ksp=a,C(M2+)=b m ol/L时,溶液的pH等于(已知lg2=0.3)(  )
A.$\frac{1}{2}$lg($\frac{b}{a}$)B.14.3+lgbC.14+$\frac{1}{2}$lg($\frac{a}{b}$)D.14+$\frac{1}{2}$lg($\frac{b}{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