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往硫酸铝溶液中逐滴滴入氨水溶液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有白色絮状沉淀产生,且不溶解B.先有白色絮状沉淀,后又溶解
C.一直无明显现象D.先无现象,后有白色絮状沉淀

分析 往硫酸铝溶液中逐滴滴入氨水溶液会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不溶于水,由于氨水是弱碱,所以氢氧化铝不能溶于氨水,据此答题.

解答 解:往硫酸铝溶液中逐滴滴入氨水溶液会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不溶于水,在溶液中是白色絮状沉淀,由于氨水是弱碱,所以氢氧化铝不能溶于氨水,故反应现象为有白色絮状沉淀产生,且不溶解,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现象的描述,难度不大,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氢氧化铝不溶于弱碱.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波立维是国家刚刚引进的新药,它给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波立维属于硫酸氢盐,它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16H15ClNO2•H2SO4
B.该物质难溶于水
C.波立维能形成硫酸氢盐是与其结构中的氮原子有关
D.它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1 mol该物质最多可消耗2mol 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分别相等,它们不可能是(  )
A.两种阳离子B.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C.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D.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B.用湿润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C.用Ca(OH)2鉴别NaHCO3溶液和饱和Na2CO3溶液
D.把100mL 3mol/L的硫酸与100mL H2O混合,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1.5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测定有机物结构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化学实验来测定官能团的类型与数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仅可以定性检验是否存在碳碳双键,也有可以根据氧化的产物推断碳碳双键.已知:
(1)C3H6可能是环烷烃或烯烃,请根据信息,写出鉴别两者的实验方法(写出现象与结论);将C3H6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溶液褪色,则为丙烯,若不褪色,则为环丙烷;
(2)某烯烃A(C4H8),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处理后,只得到乙酸CH3COOH,请画出烯烃A的顺反异构体(顺式2-丁烯)、(反式2-丁烯);
(3)根据信息写出异戊二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有机产物结构简式HOOCCOCH3
(4)某二烯烃B(C6H10)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只得到有机物仅CH3COOH和,B.可与足量H2加成得到2-甲基戊烷,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CH3CH=CHC(CH3)=CHCH3;写出B发生加聚反应的方程式
若B发生与HBr的加成,共有12种产物.
(5)通常烷烃可以由相应的烯烃经催化加氢得到.有一种烷烃C,分子式C9H20,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C1、C2、C3却分别可由而且只能由1种相应的烯烃(D1、D2、D3)催化加氢得到.实验表明1molD3经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后可产生1molCO2与酮类物质,而D1、D2则会氧化成1molCO2与羧酸类物质,C3的系统命名是:2,3,3,4-四甲基戊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如图是深海鱼油的结构键线式,回答:

其中有22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分子式是C22H3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某浓度盐酸的pH时,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必须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
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之后进行分液时,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D.中和滴定时,锥形瓶需要用待测液润洗后才能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  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 ⑧AgNO3 ⑨NaHCO3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⑤,属于碱的是④属于酸的是③⑦,属于盐的是②⑥⑧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现有八种有机物:A.乙酸乙酯B. 甲酸C.甲苯D.苯酚E.乙醇F.溴乙烷G.乙醛H.乙烯
(1)能跟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是BG(填序号,下同)
(2)能使氯化铁溶液变紫色的是D
(3)能够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是BDE
(4)常温下能跟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D
(5)在一定条件下能跟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的是ABDF.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