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反应,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________;
(2)实验室中利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喷泉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Cl2与饱和食盐水 B.CO2 与40%的NaOH溶液
C.NH3与饱和食盐水 D.HCl与水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现象证明NH3具有________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分液漏斗 (1分) 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碱石灰 (1分)
(2)A (1分)
(3)还原 (1分) 3CuO + 2NH33Cu + N2↑ + 3H2O (2分)
(4)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 (2分) (5)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仪器的结构特点可知,装置中仪器a为分液漏斗;仪器b是利用分液漏斗中滴入的氨水使锥形瓶中的固体溶解放热促进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符合要求的固体可以是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固体、碱石灰固体等。
(2)当气体能与液体反应或迅速溶解时,造成烧瓶内部压强变小,导致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A、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不能形成喷泉实验,A符合题意;B、CO2 能被40%的NaOH溶液吸收,造成造成烧瓶内部压强变小,可以形成喷泉,B不符合题意;C、NH3极易溶于水,所以与饱和食盐水可以形成喷泉,C不符合题意;D. HCl极易溶于水,可与水形成喷泉,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氮气与水,氨气被氧化铜氧化表现还原性,结合电子得失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 + 2NH33Cu + N2↑ + 3H2O。
(4)依据流程分析,氨气是过量的,所以浓硫酸是吸收过量的氨气,同时还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影响实验效果。
(5干燥管D吸收水蒸气,所以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则水物质的量=mol。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为N2,则氮气的物质的量=mol,所以依据原子守恒得到氮原子和氢原子物质的量之比=mol ×2: mol×2=,因此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向20 mL 0.1 mol/L的K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的稀盐酸40 mL,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各种微粒(CO2因逸出未画出)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溶液pH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 保持不变
B.根据A点计算,Ka2 (H2CO3)的数量级为10-3
C.B 点所处的溶液中:c(K+)+c(H+)=2c(CO32-)+c(HCO3-)+c(OH-)
D.当pH约为8时,溶液中开始放出CO2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物质。
(1)形成酸雨的原理之一可简单表示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酸雨的pH_____(填“>”、“<”或“=”)5.6;
②D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③反应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亦可用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写出氨气和二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J是常见的化学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A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剂,I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常温下C、D、E、F、J皆为气体, H由两种元素构成,摩尔质量为41 g·mol-1。
(1)I的化学式为________,H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④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研究化学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当向盛有A的试管中滴加试剂B时,看到U形管中甲处液面下降乙处液面上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为 __________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A和B的总能量比C和D的总能量 __________ (填“高”或“低”).
(3)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 ________________ 释放出来.
(4)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______ (填“高”或“低”)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5)写出一个符合题中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已知:P4(白磷,s)+5O2(g)═P4O10(s)△H=-2 983.2kJmol-1①
P(红磷,s)+O2(g)═P4O10(s)△H=-738.5kJmol-1 ②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状况下,能量状态较低的是 __________ ;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 ______ (填“高”或“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⑧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2 | ① | ② | ③ | ④ | |||
3 | ⑤ | ⑥ | ⑦ | ⑧ |
(1)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
(2)⑤⑦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___。②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结构式____。
(3)最高价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的元素其元素符号是____;写出它的氢氧化物与⑧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4)⑥的单质与⑤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5)②和⑦可形成原子数1∶2的液态化合物甲,并能溶解⑦的单质,用电子式表示甲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在做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铜片表面变黑,于是对黑色物质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用如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加热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1:铜片与浓硫酸反应
操作 | 现象 |
加热到120℃~250℃ | 铜片表面变黑,有大量气体产生,形成墨绿色浊液 |
继续加热至338℃ | 铜片上黑色消失,瓶中出现“白雾”,溶液略带蓝色,瓶底部有较多灰白色沉淀 |
①装置B的作用是;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是。
②为证明A装置中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铜,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2)探究实验1中120℃~250℃时所得黑色固体的成分。
【提出猜想】黑色固体中可能含有CuO、CuS、Cu2S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资料1:亚铁氰化钾[K4Fe(CN)6]是Cu2+的灵敏检测剂,向含有Cu2+的溶液中滴加亚铁氰化钾溶液,生成红棕色沉淀。
资料2:
CuS | Cu2S |
黑色结晶或粉末 | 灰黑色结晶或粉末 |
难溶于稀硫酸;可溶于硝酸;微溶于浓氨水或热的浓盐酸 | 难溶于稀硫酸和浓盐酸;可溶于硝酸;微溶于浓氨水 |
【设计并实施实验】
实验2.探究黑色固体中是否含CuO
操作 | 现象 |
i.取表面附着黑色固体的铜片5片,用清水洗干净,放入盛有10mL试剂A的小烧杯中,搅拌 | 黑色表层脱落,露出光亮的铜片 |
ii.取出铜片,待黑色沉淀沉降 | 上层溶液澄清、无色 |
①试剂A是。
②甲认为ii中溶液无色有可能是Cu2+浓度太小,于是补充实验确认了溶液中不含Cu2+ , 补充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实验3.探究黑色固体中是否含CuS、Cu2S
操作 | 现象 |
i.取实验2中黑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浓氨水,振荡后静置 | 有固体剩余,固液分界线附近的溶液呈浅蓝色 |
ii.另取实验2中黑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浓盐酸,微热后静置 | 有固体剩余,溶液变成浅绿色 |
【获得结论】由实验2和实验3可得到的结论是:实验1中,120℃~250℃时所得黑色固体中。
【实验反思】
分析实验1中338℃时产生现象的原因,同学们认为是较低温度时产生的黑色固体与热的浓硫酸进一步反应造成。已知反应的含硫产物除无水硫酸铜外还有二氧化硫,则黑色固体消失时可能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830K时,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H<0,若起始时c(CO)=2molL﹣1 , c(H2O)=3molL﹣1 , 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60%,则在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