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NiSO4•6H2O是一种绿色易溶于水的晶体,可由电镀废渣(除镍外,还含有铜、锌、铁等元素)为原料获得.操作步骤如下:

(1)①为提高废渣浸出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有AC.
A.升高反应温度       B.增大压强        C.在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
②向滤液Ⅰ中加入FeS是为了生成更难溶于水的硫化物沉淀而除去Cu2+、Zn2+等杂质,则除去Cu2+的离子方程式为:FeS+Cu2+=CuS+Fe2+
(2)对滤液Ⅱ的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往滤液Ⅱ中加H2O2时,温度不能过高,其原因是:温度过高,过氧化氢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②调滤液ⅡpH的目的是除去Fe3+,加入试剂为NiO或Ni(OH)2或NiCO3
(3)滤液Ⅲ溶质的主要成分是NiSO4,加Na2CO3过滤后得到NiCO3固体,检验Ni2+已完全沉淀的实验方法是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再加入Na2CO3溶液,没有浅绿色沉淀生成.
(4)得到的NiSO4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可得到NiSO4•6H2O晶体.

分析 由实验流程及物质的性质可知,酸浸后离子主要有Ni2+、Cu2+、Fe2+、Zn2+,加入硫化亚铁目的是将铜离子转化成更难溶的硫化铜,加入过氧化氢目的是氧化二价铁,但温度过高过氧化氢会分解,根据已有知识加入氧化镍,氢氧化镍碳酸镍将三价铁转化成氢氧化铁除去.
(1)①升高温度、搅拌均可加快反应速率,而溶液中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无影响;
②FeS与Cu2+发生沉淀的转化反应;
(2)①温度高时过氧化氢分解;
②调节pH使铁离子转化为沉淀,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3)取上层清夜,继续加碳酸钠观察是否上层浅绿色沉淀;
(4)得到NiSO4•6H2O晶体,晶体含结晶水,需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答 解:由实验流程及物质的性质可知,酸浸后离子主要有Ni2+、Cu2+、Fe2+、Zn2+,加入硫化亚铁目的是将铜离子转化成更难溶的硫化铜,加入过氧化氢目的是氧化二价铁,但温度过高过氧化氢会分解,根据已有知识加入氧化镍,氢氧化镍碳酸镍将三价铁转化成氢氧化铁除去.
(1)①升高温度、搅拌均可加快反应速率,而溶液中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无影响,则AC符合,故答案为:AC;
②FeS与Cu2+发生沉淀的转化反应,离子反应为FeS+Cu2+=CuS+Fe2+,故答案为:FeS+Cu2+=CuS+Fe2+
(2)对滤液Ⅱ的操作,①往滤液Ⅱ中加H2O2时,温度不能过高,其原因是温度过高,过氧化氢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答案为:温度过高,过氧化氢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②调滤液ⅡpH的目的是除去Fe3+,加入试剂为NiO或Ni(OH)2或NiCO3,故答案为:除去Fe3+;NiO或Ni(OH)2或NiCO3
(3)滤液Ⅲ溶质的主要成分是NiSO4,加Na2CO3过滤后得到NiCO3固体,检验Ni2+已完全沉淀的实验方法是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再加入Na2CO3溶液,没有浅绿色沉淀生成,故答案为:静置后向上层清液中再加入Na2CO3溶液,没有浅绿色沉淀生成;
(4)得到的NiSO4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可得到NiSO4•6H2O晶体,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的制备、盐类的水解、物质提纯及沉淀的转化相关知识,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流程为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的阅读、分析、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使用前不需检查是否漏液的仪器是(  )
A.容量瓶B.分液漏斗C.酸式滴定管D.蒸馏烧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2+═Fe2++Cu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OH-+H+═H2O
C.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D.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Ba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B.同周期元素(0族除外) 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C.将SO2通入Ca(ClO)2溶液可生成CaSO3沉淀
D.Na、Al、Fe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都生成H2和对应的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CO、CO2是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主要产物.
(1)将体积比为2:1的CO2和CO混合气体通入有足量Na2O2固体的密闭容器中,同时不断地用电火花点燃.
①生成物的化学式是Na2CO3和O2
②将残留固体溶于水,所得溶液中2c(CO32-)+c(HCO3-)<c(Na+)(填“>”、“<”或“=”).
(2)已知:2CO(g)+O2(g)=2CO2 (g)△H=-566.0kJ•mol-1;键能EO=O=499.0kJ•mol-1
①CO(g)+O2(g)?CO2 (g)+O(g)的△H=-33.5kJ•mol-1
②已知2500K时,①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40.某时刻该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满足:
c(CO)•c(O2)=c(CO2)•c(O),则此时反应向左(填“向左”或“向右”)进行.
(3)已知:反应CO2 (g)?CO(g)+O(g)在密闭容器中CO2分解实验的结果如图1;反应
2CO2 (g)?2CO(g)+O2(g)中1molCO2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分解量如图2.

①分析图1,求2min内v(CO2)=3×10-7mol•L-1•min-1
②分析图2,1500℃时反应达平衡,此时容器体积为1L,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3.2×10-8 mol•L-1(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4)利用电化学还原CO2制取ZnC2O4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解液不参加反应,则Zn与电源的正极(填“正”或“负”)相连,P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2CO2+2e-=C2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0.1mol/L Na2CO3溶液:c(OH-)+c(H+)═c(HCO3-)+2c(H2CO3
B.0.1mol/L NH4Cl溶液:c(NH4+)+c(Cl-)═0.2mol/L
C.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4的混合溶液:c(Na+)═c(NO3-
D.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Na+)>c(CH3COO-)>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鉴别乙醛溶液和乙醇溶液,使用的试剂是(  )
A.金属钠B.浓硫酸C.银氨溶液D.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物质中既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又能与溴水反应的一组物质是(  )
①苯   ②苯乙烯   ③甲苯  ④乙醇   ⑤己烯   ⑥己烷    ⑦亚硫酸
⑧聚丁二烯    ⑨聚乙烯    ⑩聚乙炔.
A.②⑤⑧⑨⑩B.②④⑥⑦C.②⑤⑦⑧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