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 A | B | C | D |
实验 方案 | 食盐水 | 片刻后在Fe电极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 | 置于光亮处 | |
实验 目的 | 验证铁钉发生 析氢腐蚀 | 验证Fe电极被保护 | 验证乙炔的还原性 | 验证甲烷与氯气发生 化学反应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过量CO2通入CaCl2溶液中 | 无白色沉淀 | 生成Ca(HCO3)2溶于水 |
B | 常温下将Al片插入浓硫酸中 | 无明显现象 | Al片和浓硫酸不反应 |
C |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变蓝色 | 浓氨水呈碱性 |
D | 将SO2通入溴水中 | 溶液褪色 | SO2具有漂白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的实验步骤及现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步骤及现象 |
A | 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 试样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
B | 制取氯气并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 | MnO2和稀盐酸气体褪色 |
C | 证明酸性条件H2O2氧化性比I2强 | 碘化钠溶液溶液变蓝色 |
D | 探究浓度对于化学平衡的影响 | FeCl3和KSCN混合溶液红色变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用石墨电极电解Mg(NO3)2、Cu( NO3)2的混合液 | 比较确定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B | 测同温同浓度Na2CO3和Na2SiO3水溶液的pH | 确定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
C |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1NaClO溶液和0.1mol·L-1CH3COONa溶液的pH | 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
D | 室温下,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再分别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 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学生用质量为a g、边长为b cm的正方形镀锌铁片与过量盐酸反应测定镀层厚度,并将实验结果绘图示意,反应完毕后铁片质量为c g(已知锌的密度为ρ g/cm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刻锌镀层已完全反应 |
B.锌镀层的厚度为 |
C.反应放热也是影响OA段的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 |
D.有原电池反应发生,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 - 2e → Zn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带漏斗U型管中装有足量的煤油和水的混合物,静置后投入一小块碱金属。可观察到金属在煤油和水的界面a附近上下往复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碱金属可能是钾或钠 |
B.反应一段时间煤油会燃烧 |
C.碱金属上下运动是由于与水反应产生了氢气 |
D.若是金属锂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
B.进行焰色反应时,所用铂丝先用NaOH溶液洗涤并充分灼烧 |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I2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端倒出 |
D.酸碱中和滴定时,锥形瓶需用待测液润洗2次,再加入待测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问答题
某小组设计如图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以探究潮湿的Cl2与Na2CO3反应得到固体物质的成分。
(1)A中制取Cl2的离子方程式 .
(2)通入一定量潮湿的Cl2反应后,经检测,D中只有Cl2O一种气体,C中只含一种氯盐外,同时含有NaHCO3等,某同学对C中所得固体残渣的成分进行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存在两种成分:NaHCO3和 ;
假设2:存在三种成分:NaHCO3和 。
②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和仪器:蒸馏水、稀HNO3、BaCl2溶液、澄清石灰水、AgNO3溶液、试管、小烧杯。
(3)已知C中有0.1 mol Cl2参加反应。若假设一成立,可推知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编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证明盐酸酸性比醋酸强 | 用同一电路测等体积的盐酸、醋酸溶液的导电性 |
B | 证明H2CO3酸性比H2SiO3强 | 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 |
C | 证明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 向CuCl2溶液中投入金属钠 |
D | 证明溶液中含有I- | 向溶液中加入淀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